马云曾在演讲中表示,“天下没有人靠炒股发财,没有。要靠投资,投资和炒股有巨大差异。投资是要对资金负责,但现在很多人买股票连公司做什么生意都不知道,那是肯定要死的。”
在经济好的时候,赚钱的企业不叫企业家,就像股市牛市的时候,你赚到了钱别把自己叫投资者,你只是炒股而已。大浪褪尽,依旧在那儿的,那才叫企业家。能够对未来做判断,在经济好的时候,你要做经济不好的准备经济不好的时候,并且知道一定经济会不好,要把握好机遇。在经济不好的时候,有不同的眼光看待未来,有不同的视角看待未来。
马云一句话就戳中群众G点,却带着赵薇炒股赚的盆满钵满。早在15年12月,赵薇夫妇作为马云的朋友,在阿里影业的股价低点,以1.6港元每股大手笔入股,累计斥资31亿港元。16年5月,赵薇以3.9港元的价位,减持阿里影业1.22[%],套现出近10亿港元,但依然保持了阿里影业的第二大股东的身份(持股7.96[%]).赵薇“浮盈”近74亿港元。摊上了马云这样的朋友,想不赚钱都难啊。
笔者认为,针对马云的这一番言论,其实也并不是没有道理。实际上,在股票市场中,永远属于少数人玩得起的游戏。然而,纵观那些成功的投资者,却更热衷于投资企业,而并非单纯地投资股票。至于那些把投资看成是一场赌博游戏的投资者,其最终实现盈利的概率也是相当地低。
比如股神巴菲特并不炒股,他是选出优质公司并长期持有,这是他成功的核心。从买进到卖出的周期长达10年以上。从数量上来看,巴菲特投资中私有公司占70[%],公众公司30[%]。他所投的公众公司体量都非常大,看中它的长期价值,这是股权投资逻辑,与股票投资完全不一样。
那投资和炒股到底有何不同?
购买股票本身是一种投资行为,投资者以自己的资金参股上市公司,拥有企业的一部分,分享企业的成长。而公司的发展需要长期的,稳定的资金来维持,因此,股票购买之后长期持有,等待公司的业绩增长,进而使自己持有的股票升值,达到赚钱的目的。
炒股则属于一种投机行为,其获利的手段与长期的投资有着很大的区别。所谓炒股,炒便是炒作。炒股者通常不会关心上市公司的业绩,而且股票在手中也不会长期持有,他们靠的基本上是消息和跟庄。具体方式就是收集利好消息,之后购买股票,利好消息使上市公司的预期股息增加。他们在没有实质性增值的时候将手中的股票卖出,来赚取前后之间的差价。随后股票价格回落,再将股票买回,按照原来的方法再复制一遍。
事实上,在股票市场中,从来就离不开“七亏二平一盈”的定律。不过,对于股票市场而言,无论是牛市还是熊市,钱其实并没有蒸发掉。至此,对于极少数人能够赚钱的市场而言,钱到底进了谁的口袋里呢?
部分拥有特殊关系的利益者,抑或是上市公司的大股东及高管,他们凭借极其低廉的成本价格获得了大量的原始股,而后待企业成功发行上市之后,再经历一段限售期就开始采取系列的减持动作,以此获得巨大的利润。然而,在大量的限售股出逃之际,却最终还是由中小散户来买单。
与此同时,对于一些特殊的群体,他们亦可借助一些特殊的渠道,提前获知部分上市公司的内部消息,以获得股价大幅拉升之前的低廉成本。然而,针对这一系列的现象,市场依旧是屡禁不止,而过低的违规成本实则也在纵容着这类群体的违规行为。
另外,对于中国股市来说,所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就是股市没有投资价值。投资者进入股市只能靠炒作才能在二级市场赚取一点差价来维持在股市的生存。
而股市没有投资价值,这是需要管理层来解决的问题。比如新股高价发行,这本来就透支了股票的投资价值;而且企业包装上市,在指标上弄虚作假,这样的企业上市后更无投资价值可言。
而将一些没有投资价值的企业推向股市,投资者又拿什么来进行投资呢?实际上,这也确实是妨碍投资者发财的一个重要因素。
综上所述,从本质上看,中国股市依旧是极少数人能够赚钱的市场。至于马云的言论,也确实有一定的道理。想要钱包鼓起来,一方面来自于有效的风险投资,一方面来自于稳健安全的高收益投资,二者缺一不可。
笔者希望本人(威-信:cjbd6688)的文章能给你带来收获,在接下来的投资里顺风顺水,笔者从最早的股票、原油沥青,黄金白银、贵金属等金融产品有深入的研究成功!如果有不懂的地方,可以找我咨询,我不仅是一位指导老师,也是你生活中值得一交的朋友,如需了解投资策略、交易手法、操作技巧以及K线等知识可以关注都可以联-系本人进行交流学习。成功不是靠运气,选择大于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