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14日訊 美國當地時間13日美軍向阿富汗境內的極端組織伊斯蘭國的目標投放了有“*之母”之稱的GBU-43大型空爆*。“*之母”重約9.5噸,是美軍在所有戰事中使用過的最大非核*。美元指數聞訊下跌,日元、現貨黃金等避險商品應聲上漲。
美國國防部當天在一份聲明中說,阿富汗當地時間13日晚,美軍向位於阿富汗楠格哈爾省阿欽地區的一處伊國組織武裝分子使用的隧道投放了GBU-43大型空爆*。此次空襲旨在最大程度消滅和摧毀伊國組織武裝分子和設施的同時,將軍事行動可能對阿富汗軍隊和美軍構成的威脅最小化。
美國總統特朗普表示,這次行動“非常、非常成功”。美國白宮發言人斯派塞當天在例行新聞發布會上說,此次空襲針對伊國組織武裝分子在阿富汗的隧道,主要目的是該組織武裝分子在阿富汗的行動空間,削弱他們對美軍和阿富汗部隊的威脅。
美軍投放*
美國對阿富汗此次投放*行為,讓人很難不聯想到阿富汗戰爭,長達13年之久的阿富汗發恐戰爭給國際帶來慘痛教訓,投放*行為是對阿富汗戰爭的警告。
回顧阿富汗戰爭
在戰爭開始13年後,北約國際安全援助部隊於2014年12月28日正式結束了在阿富汗的作戰行動,阿富汗平民和軍人傷亡增加,塔利班在普遍惡化的局勢下取得進展,在秘密交接儀式上,幾乎毫無可慶祝之處。
隨着聯盟成員國爭相撤出,很多人試圖解釋是哪里出了問題——小編看來,幾乎各方面都有問題。盡管如此,很少有當權者承認錯誤。顯然,需對此負責的高官(其中通過這場戰爭加官晉爵的人可不少)並無興趣進行調查回顧。戰爭給困擾國際安全援助部隊固執的盲目性找到責任者的同時,也會有獲利者。
輸家
1、美國
美國在“9·11”事件發生後不久進入阿富汗,使用空中力量和特種部隊幫助北方聯盟擊敗塔利班、趕走“基地”組織。到2003年初,這些戰略目標已經實現,然而,美國沒有從軍事上抽身、轉而將注意力集中到發展和重建上去。相反,此後數年內,戰爭一直在斷斷續續地進行着,盡管其重要性被錯綜複雜、帶來不幸的伊拉克戰爭(2004至2011年)所掩蓋。在這一時期,原本可以成為解放者的美軍在爭奪人心的戰爭中失敗,開始被視為占領軍。引起公眾廣泛關注的巴格拉姆和關塔那摩灣監獄虐囚事件、普遍的附帶損失、焚燒古蘭經事件以及其他多種侮辱性言行導致人們疏遠美國,加速了美國在全球的聲譽和影響力的喪失。阿富汗打碎了美國這一品牌,加速了美國單極時代的結束。
2、北約和參加國際安全援助部隊的聯盟夥伴
試圖給自己找到一個相稱的後冷戰時代角色的北約,在得到聯合國安理會授權後進入阿富汗,但事先卻沒有精心制定總體規劃或宏大戰略。在10多年時間內,北約浪費了大量資源,然而,國際安全援助部隊卻在渾噩度日,未能給阿富汗帶去安全或繁榮。這種玩忽瀆職行為給北約的未來投下陰影。英國、加拿大、澳大利亞和其他一些國家更是付出高昂代價,其在撤軍後幾乎毫無可炫耀之處,而且沒有汲取任何教訓。
3、阿富汗人民
2000多年來,從亞曆山大大帝時期開始,曆經成吉思汗時代以及英國和俄羅斯的殖民侵略,直到如今,阿富汗人一再任由外國占領者擺布。大約40年前,這種情況似乎最終將要結束,但蘇聯於1979年大舉入侵。此舉令該國又一次陷入暴力活動頻發的狀態,而且迄今尚未從中脫身。蘇聯於10年後在名譽掃地的情況下撤出,此後,西方對聖戰者的支持最終產生了意料之外的不良結果,即激進伊斯蘭主義浪潮的興起和基地組織不斷壯大,這反過來又招致了國際安全援助部隊的幹預。盡管無法獲得確切數據,但平民傷亡情況一直非常慘重。如今,在喀布爾陷於政治僵局和塔利班卷土重來的情況下,阿富汗的民主和發展都還處於遙不可及的狀態。
贏家
中國和俄羅斯
美國及其盟友在進行不成功的軍事冒險(打着“全球反恐戰爭”的旗號,不僅在阿富汗,還在伊拉克、利比亞和其他一些地區)並深陷其中之際,中國卻一直忙着策劃和平崛起。首先是多項經濟和安全倡議,隨之而來的是在東中國海和南中國海更加積極的舉動、在拉丁美洲的魅力攻勢和在非洲的大量投資。換句話說,美國因軍事行動而分心加速了其主要戰略競爭對手的前進。與此同時,俄羅斯也在采取行動以重新確立本國在中亞各國的影響力。對阿富汗問題處理不當,在很大程度上令西方無法參與這一輪大博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