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美联储加息以来,全球各国的央行都出现了或大或小的关于货币政策的变化。持续许久的量化宽松似乎正在落下帷幕。在即将展开的第二季度,我们预测主要央行的政策会出现如下变化:
中国央行二季度将延续非常规紧缩做法
中国央行正以一种非常规方式收紧政策。
预计今年第二季度中国央行将延续去年年末以来采取的一项策略:在维持通常为主要政策工具的基准借贷利率不变的同时,引导短期利率走高。
通过采取这种做法,中国央行希望缩小中美两国资产收益率之差,进而缓解人民币贬值和资金外流压力。此外,市场利率上升还可促使许多杠杆水平过高的公司缩减债务。
对于首要任务是确保政府实现其今年6.5[%]左右的经济增长目标的中国央行来说,平衡多种政策目标的行动越来越棘手。经济学家和分析人士表示,如果紧缩力度过大,难免会使已面临融资难题的企业进一步承压,进而有可能危及经济增长。
随着短期利率的上升,依靠银行间拆借而非传统存款来保持增长的中国商业银行的融资成本有所增加。银行业人士和分析人士称,这进而可能使企业从银行贷款的成本上升。
与此同时,市场利率上升也加大了中国企业发行债券的难度,可能会使这些企业失去一个重要的融资来源。据Wind资讯(Wind Information Co.)提供的数据,自今年年初以来,价值超过人民币970亿元(约合141亿美元)的发债计划被推迟或取消,同比增加了53.6[%]。
麦格理证券(Macquarie Securities)研究中国问题的经济学家胡伟俊(Larry Hu)称,中国的货币政策已明显趋紧,总体而言,该机构对中国经济的看法更加谨慎。
主要政策利率 上个季度利率 当前利率 预期
1年期存款利率 1月3日为1.50[%] 4月4日为1.50[%] 维持不变
1年期贷款利率 1月3日为4.35[%] 4月4日为4.35[%] 维持不变
就业强劲和通胀上升支持美联储持乐观看法
鉴于美国消费人气高涨、通胀率不断上升且就业强劲增长,第二季度美国联邦储备委员会(简称:美联储)可能继续对经济持乐观看法。
美联储在2015年和2016年分别仅加息一次,但近来加快了加息节奏。在去年12月份加息仅三个月之后,美联储于今年3月15日再度将短期利率上调0.25个百分点,至0.75[%]-1[%]的区间,并且暗示预计今年将继续逐步提高借贷成本。
美联储官员的预期显示,今年将再加息两次,每次25个基点,但未暗示他们下一次采取行动可能在何时。美联储下两次政策会议的时间分别在5月2-3日以及6月13-14日,最近接受《华尔街日报》(The Wall Street Journal)调查的大多数经济学家预计,下一次加息可能在6月份。
支撑美联储持乐观看法的因素包括稳健的就业市场以及不断上升的通货膨胀率。2月份美国新增非农就业人数23.5万人,失业率维持在4.7[%]的低位。当月通胀率升破了美联储2[%]的年度目标,为近五年来首次。美联储所看重的通胀指标──个人消费支出价格指数(PCE)同比上升2.1[%]。
美联储主席耶伦(Janet Yellen)在3月份政策会议后的新闻发布会上曾表示,简而言之,经济表现良好。
一些委员警告称,经济前景日益改善可能会促使美联储今年再加息两次以上。他们认为,经济表现很有可能好于预期,原因既包括经济自身动力,也包括将从特朗普(Donald Trump)政府寻求的新税制、支出和监管政策中获得的提振。如果是这样的话,这可能会支持美联储较目前预期加息更多次,以防经济过热。
特朗普政策的范围以及推出时间仍然存在较大不确定性,特别是在3月份一项共和党医保议案未能提交众议院表决之后。
欧洲央行内部现政策分歧 二季度料按兵不动
最近公布的一系列欧元区经济数据表现强劲,令欧洲央行货币政策委员会在多快释放政策转变信号问题上的分歧暴露出来。
包括两名德国籍欧洲央行政策委员在内的阵营称,鉴于经济增长和通胀前景已经改善,欧洲央行应该为很快退出宽松货币政策做好准备。
而由欧洲央行首席经济学家Peter Praet牵头的另一个规模更大的阵营则认为,在决策者确定通胀率将持续上升之前,维持现有刺激举措至关重要。
2月份欧元区通胀率升至2[%],为四年高点,且略高于欧洲央行设定的目标。在欧元区最大的经济体德国,越来越多的政界人士和经济学家呼吁欧洲央行改变货币政策。
不过,欧洲央行刚刚在四个月前宣布了延长其刺激计划,而且近来的通胀回升一直是受能源价格推动,因而有可能难以持久。
欧洲央行有可能作出一项妥协,或许会放弃有关在经济前景黯淡时再次加码刺激措施的承诺。一些经济学家预计,这一改变可能会发生在欧洲央行6月8日的议息会议后。
在9月份之前,欧洲央行都不太可能作出逐步缩减其2.3万亿欧元(约合2.4万亿美元)购债计划的决定。
文/楚金麟威信cjfa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