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期以来,印度就将中国作为比较对象,媒体也是不是炒作“印度超越中国”的话题。但实际上,尽管建国初期,由于中国经历长期战乱,印度的基础条件的确更佳,但在几十年的发展中,印度却始终没有实现力压中国的宏愿,相反二者的差距还越拉越大。
印度之所以难以超越中国,与其自身的“基因缺陷”有极大关联。自古以来,印度就长期分裂。虽然以文明体系而言,印度文明成功覆盖了南亚次大陆的绝大部分,但在政治上,却一直未有完成政治统一。几千年来,印度境内邦国林立,诸侯格局。这种政治上的四分五裂,甚至对“印度”这个名词的界定产生影响。在诸多外国史学家-油-金-银交-流-指-导-V-信<zqpj031定义中,印度这个名词,更多的指代一种文明体系,而非一个政治意义上的国家。
当然,现在的印度业已完成政治整合,成为一个主权国家。但抛开这种表象,印度内部仍旧存在十分严重的分裂,各邦具有高度的自主权,甚至以邻为壑,大搞地方保护主义,这严重影响了印度内部经济的整合和凝聚力的打造,而对此,新德里的印度中央政府却只能徒唤奈何。
印度为什么会搞成这样?笔者觉得原因主要有三点:
一、相对封闭的地缘结构
地缘结构上南亚次大陆东部为巴坎—若开山脉,是其与中南半岛的地缘分割线;北面则是喜马拉雅山脉和号称世界屋脊的西藏高原;西面,兴都库什山脉与俾路支高原,将其与中亚隔绝开来,至于南方,则是一望无际的印度洋;这些高等级-油-金-银交-流-指-导-V-信<zqpj031地缘屏障,阻碍了南亚次大陆跟其他地缘文明的有效交流,也为印度文明的独自发展,提供了充分的安全保障。
封闭的地缘结构,使得当古印度文明完成对南亚板块的覆盖后,便自然而然的失去了进一步对外拓展的欲望与能力。而印度又不像古代中国,受到来自塞外游牧武装的持续威胁,以至于必须用中央集权的方式,尽可能的集中内部资源,以应对可能随时发生的游牧入侵。
当然,印度也不是绝对没有外患。虽然喜马拉雅和青藏高原的确难以逾越,但翻越兴都库什山脉,还是相对简单的多。而山对面的中亚游牧势力,则是印度农耕文明的天敌。
不过话又说回来,虽然中亚游牧武装会-油-金-银交-流-指-导-V-信<zqpj031时不时的入侵南亚,不过它的侵扰,并没有对印度文明构成根本性的威胁。
之所以会如此,固然是因为印度文明体量巨大,底蕴深厚,但同时,也跟中亚自身的地缘条件有极大关联。
中亚地处亚欧大陆腹心,是东亚大陆、-油-金-银交-流-指-导-V-信<zqpj031蒙古高原、南亚次大陆、波斯高原甚至美索不达米亚平原等亚洲传统地缘势力的权力交汇。犬牙交错的政治格局,以及自身地缘潜力的相对不足,决定了中亚很难培育出强大的本土势力,更多时候时作为一个四战之地,在外部列强火并后,成为胜者的附庸。
不过,不管是中国、蒙古,还是伊朗、阿拉伯,这些亚洲传统文明的本部核心区,跟中亚都有着万里之遥,这种地缘距离的遥远,与中亚都相隔遥远,这种地缘疏离决定了,就算中亚被某个外来势力占据,这种统治也是相当孱弱的,一旦自身实力稍有衰落,其他势力或者中亚土著就会趁机崛起,将其驱逐。
中亚的混乱与不稳定,既在相当程度上降低了其侵略印度的能力,更使得那些得以征服印度的中亚势力,因为缺乏稳定后方的支撑,所以-油-金-银交-流-指-导-V-信<zqpj031没有强大且持续的力量,根据自己的旧有模式,对印度文明实行改造与替换。反而,为了维护自己辛苦得来的统治地位,这些外来户反倒会根据印度实情调整自身,这样做的结果,就是这些外来势力在取得政治优势的同时,文明体系上却逐渐本土化,最终结果就是融入印度文明。
既无力拓展影响,也不至于有覆亡之虑,这种情况下,内部矛盾就自然而然的被放大,窝里斗成为印度文明的主旋律。
二、地缘核心和肢解
政治上的大一统,意味着权力向中枢高度集中。但是,谋取一己私利乃人的本能,次大陆内部次级地缘板块的土著族群,天然会有追求区域利益最大化的欲望,这自然会跟中央集权形成冲突。特别是某些相对边缘的板块,在中央集权模式下,其区域利益会受到中央权力的限制,这当然那会引发他们的反感。而这种中央与地方的-油-金-银交-流-指-导-V-信<zqpj031矛盾,又极难弥合,这种情况下,一个强大的本部核心区,就成为中央集权体制的必须品。
强大的本部,可以为中枢提供强力支撑,使其有能力压制边缘板块的不满,保证中央集权机制的有效运转。换一个角度,中央集权机制下,边缘板块的各种流动性资源又会自然而然的向本部集中,为本部的强大提供更充足的保证。
中国就是这种结构的经典代表。中国的传统本部核心区,:长江——黄河流域地缘实力冠绝东亚,区位上也相对偏于中亚,这为中原王朝的扩张提供了有力支持——不仅四川盆地、云贵高原、东北这些在东亚大陆中区位比较边缘、地缘结构相对独立的板块;甚至青藏、西域这些极端边远的板块,最后也都被中原政治势力辐射覆盖,成为中国版图。
印度文明本部核心区的形成,也依托于两条母亲河——印度河跟恒河。当然,跟长江、黄河流域相比,印度的这个两河流域,在体量上要差了一个层次。不过考虑到南亚次大陆本身规模也逊于东亚,因此以印度河——恒河流域为依-油-金-银交-流-指-导-V-信<zqpj031托,一统南亚也差差足够了。
不过这只是一种想象罢了:印度非但没有完成中央集权,相反,作为二元核心之一,印度文明发源地的印度河流域,后来却从印度文明体系中剥离,转而成为伊斯兰文明的势力范围。到如今,印度河流域政治上也已彻底独立,组建了巴基斯坦伊斯兰共和国。
堂堂四大文明古国之一,混到最后据老连老巢都没保住,印度为啥这么衰?
其中一个不可忽视的原因是,在印-油-金-银交-流-指-导-V-信<zqpj031度河流域跟恒河流域的之间,横亘着一个约六十万平方千米的塔尔沙漠。
其实人类文明早期,这里还不是沙漠,不过气候的变化和人类繁衍对自然环境的过度破坏,该区域最终荒漠化。而这一生态恶化,也对南亚次大陆地缘政治格局产生了十分深远的影响。
首先,塔尔沙漠的成型,大幅削弱了恒河流域跟印度河流域之间的联系与交流。这种隔绝,使得二者非但不能像中国的长江、黄河流域那样,经过整合融为一体,反而逐渐走向分离和对抗。
而中亚势力的入侵,更加剧了这种分类。印度河流域位于南亚次大陆西北端,是勾连中亚与南亚次大陆的中间跳板。这种区位,使得-油-金-银交-流-指-导-V-信<zqpj031印度河流域自然而然的深受中亚影响。在中亚游牧武力的强力支持下,尽管印度河流域的地缘潜力不如恒河流域,但依然有能力自成一体,与恒河并驾齐驱。
而随着中亚游牧文明的伊斯兰化,印度河流域的人文特质也发生改变。
尽管印度文明的实力,决定了伊斯兰不可能将其整体替换,不过在与中西亚文明圈山水相连的印度河流域,伊斯兰依然取得了优势。再加上塔尔沙漠的存在,使得印度河流域与以恒河流域为代表的南亚其他板块交流严重受限,天长日久之下,这块南亚第二地缘核心,印度文明发祥地,最后居然被伊斯兰文明同化。
印度河流域的伊斯兰化,严重削-油-金-银交-流-指-导-V-信<zqpj031弱了印度文明的实力;而次大陆两大地缘核心的冲突跟对抗,更对恒河流域的实力释放造成强力掣肘——换句话说,印度文明的本部核心区,影响力大不如前,不再有力量去保证对孟加拉、德干高原等边缘板块的绝对压制,这种情况下,集权中枢自然也就成了镜花水月。
三、种姓制度的束缚
人类文明早期,归属印欧人种的雅利安人迁徙到南亚次大陆,并成为当地的统治者。只不过,鉴于雅利安人规模较小,数量上远逊于达罗毗荼人(印度黑人)这个南亚原生土著。为了确保自己的统治权能够千秋万代,雅利安人便设计出一套种姓制度,把印度人分为婆罗门、刹帝利、吠舍、首陀罗四大种姓。这其中,雅利安人主要位于婆罗门、刹帝利两大高贵种姓,经过岁月演化,成为后来的印度白人;而达罗毗荼土著则被统统划入吠舍、首陀罗两大低贱种姓,甚至无种姓的贱民。由于雅利安人,还有后来由中亚迁入南亚,占据政治优势的中西亚族群都普遍肤色较白,所以这种阶级划分,也带上了非常显著的种族成分。
阶级划分是完成了,但要想这种划分稳固持久,还必须有效瓦解吠舍、首陀罗和贱民们的抗争欲望。为此,印度白人在次大陆极力-油-金-银交-流-指-导-V-信<zqpj031推广印度教,鼓吹“今生受苦、来世就可获得幸福”的教义,用这种精神蛊惑,让他们心甘情愿的以今生的苦难,来换取来世的幸福,进而消磨低种姓的抗争意识,从精神上将他们完全奴化。
不得不说,印度白人的这种做法是成功的,印度社会几千年来基本保持稳定,甚少有阶级战争,印度教这种让被统治者安贫乐道的教义居功甚伟。
可是,负面影响也非常严重:
因为当世注定贫苦、不可翻身,达罗毗荼人对国家严重缺乏认同感;而且,印度教影响力的太过强势,也在相当程度上对世俗权力形成了压制(在种姓制度框架中,担任祭司的婆罗门高居第一等级,而由国王、官吏等世俗权力掌控者组成的刹帝利,仅仅位列第二等级)。
世俗威权的受限,其后果就是中枢派往地方的职业官僚,很难单单依靠中枢的权威,在地方上有效行使权力——这与中国普通民-油-金-银交-流-指-导-V-信<zqpj031众对皇权的天然敬畏截然相反。
唯有常年根植于地方,直接对低种姓施加管教和影响的土邦地主,以及控制本地民众思想的婆罗门僧侣,才有能力基于日积月累的威权,获得百姓的屈从。
流官制是中央集权的根基。既然流官不足以驾驭地方,而必须依赖于土著地主和祭司(也就是婆罗门和刹帝利),那么中枢权威自然也就被地方土豪们层层分解。
种姓制度确保印度社会长期稳-油-金-银交-流-指-导-V-信<zqpj031定的根基,但同时也是消解权力集中的利刃。在种姓制度消除之前,印度的国家统一于、权力集中自然也就沦为空谈。
地缘结构的封闭、二元地缘核心的肢解、还有种姓制度的禁锢,这三大因素汇集到一起,共同造就了印度内部四分五裂的基因。而这种内部的高度撕裂,又使得印度无法整合成完整高效的经济体,甚至无法培养出高质量的国家认同和凝聚力,国家的崛起自然受到严重拖累,超越中国更是沦为空谈。
其实对自身顽疾,印度精英统治阶层也都心知肚明。所以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印度就雄心勃勃的推动经济改革,希望从经济着手,逐步扭转这种局面,为印度趟出一条新路。不过理想很烦丰满,现实很骨感,在这场印度版的改革开放中,这个文明古国又遭遇了种种无法克服的困难,以至于改革步履维艰。
——本文由唐卿独家策划,转载请注明出处。本人常年研究各国之间的财经动态,对世界宏观经济有着自己独特的视野,目前致力于现货市场研究,对现货,股票等大宗商品深有研究。了解世界经济发展动态,洞悉国内财经行情,把握最新行情利润。温馨提示,投资有风险,入市需谨慎。套单锁单操作不理想的可以关注微信号(TQ936989025)与本人沟通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