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年2月中国外汇储备超过日本成为全球第一外汇储备国,2006年10月突破了1万亿美元,2007年为1.53万亿美元,2008年为1.95万亿美元。2009年6月末,国家外汇储备余额为21316亿美元,同比增长17.84%。二季度的外汇储备净增长1778亿美元。
我国的外汇储备大致主要有三个来源:贸易顺差,我国持续十余年保持了外贸顺差,出口收入大于进口收入;FDI,长期以来实施针对FDI流入的优惠政策导致FDI大量流入,FDI流入之后转换成人民币过程中也会形成外汇储备;由贸易顺差FDI之外的资本流动。
众所周知,外汇储备是一把双刃剑,它一方面可以作为国际金融的调节器,为国家金融稳定和危机救助提供保障。同时,也要警惕外汇储备缩水、热钱流入等风险。
在二季度的外汇储备净增长的1778亿美元中,4月、5月、6月三个月份的贸易顺差和FDI分别为131亿、134亿、83亿美元和59亿、64亿、90亿美元。即贸易顺差仅能解释348亿美元的外储增长,FDI仅能解释213亿美元的外储增长。
扣除欧元对美元升值所造成的估值效应引起的外汇储备的增加,今年二季度我国外汇储备中有800多亿美元不能加以合理解释。因此不能排除有热钱加速流入的嫌疑。
今年二季度,居民和企业的结汇情况保持稳定,未出现大的变化;另外6月份中国减持的518亿美元短期国债收益方面,美国财政部4-6月份标售的三个月和六个月的国库券票面利率仅为0.3%或0.5%左右。####认为该部分短期国债的收益也不会太大,以上两部分很难解释如此巨量的差额。
因此,在外汇储备不断增多的同时,我们应当警惕热钱流入给我国金融市场及经济发展带来的负面影响,及早发现,并采取相应措施应对热钱的带来的危害。
纵观我国目前金融市场和经济形势,可以发现为热钱流入提供了不少可乘之机。首先是中央发布的四万亿投资计划和我国宽松的货币政策,使我国经济出现了企稳回升的势头,其次是中国一直以来鼓励海外投资的政策以及资本项目管制程度上方便了热钱的流入,另外国外投资机构对我国经济恢复的信心也使得热钱加速流入国内。
另外,在储备货币所属国家采取宽松货币政策,全球流动性泛滥时,储备的过快增长无疑也蕴藏着储备缩水的风险。
今年以来,美联储、英国央行、欧洲央行相继采用了量化宽松的货币政策,这无疑会造成全球流动性泛滥,对于我国的外汇储备来说,缩水的风险日益临近,同时也使我国外管局处于进退两难的境地。原因是继续持有美国国债,美元的贬值会令所持美元国债继续缩水,如果减持美国国债则会使其价格下降。
面对高额外汇储备带来的种种风险,必须采取一定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