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2月次贷危机浮出水面至今已经两年时间,全球经济仍然深陷泥淖毫无起色,面对危机各国政府都使出浑身解数,2009年2月美国政府通过7870亿美元的经济刺激方案,为此克林顿国务卿在出访亚洲四国时也积极推销美国国债,为刺激方案获取资金来源。
应对金融危机全球各国政府至今未有良方,市场氛围仍然悲观。而近期东欧经济态势更进一步引发全球恐慌,恐其成为第二波金融危机大地震的震源地。
目前,东欧国家在能源产品出口锐减以及国外资金撤回的挑战下,本国货币大幅贬值,过去累积的外债规模迅速膨胀,国内经济陷入下跌通道,由于东、西欧经济存在错综复杂的##,在金融市场信心十分脆弱的情况下,对东欧“失守”的担心牵引了全世界敏感的神经。
国内出现信贷危机的隐忧
20世纪90年代东欧国家进行银行体系改革,重要途经就是引进国外战略投资者,导致东欧75%以上的银行为外资控制。在经济发展繁荣时期,外资利用其控制地位,以低于本币的利率水平大规模的投放外币信贷。
以波兰为例,60%的房屋抵押贷款是用瑞士法郎。因为波兰寻求##欧元区,一直保持着本币对欧元等货币的稳定,而瑞士法郎及欧元的利率相对本币更低,对民众来说 ,选择外币计价的贷款合同更为合适。
目前,波兰兹罗提兑瑞士法郎下跌了近50%,对欧元下跌了30%,也就是说贷款人的还债负担正在加重。与此同时,以本币计价的房屋价格不断下跌,资产价值大幅缩水,房贷违约率的风险不断加深,东欧地区正在浮现美国“次贷危机”爆发前的征兆。
国外资金外撤
2004年,伴随欧盟东扩计划,西欧国家的大量资金涌入东欧,在经济景气的年份,依靠国外资金所提供的充足“流动性”,东欧国家上马各类投资项目,国内经济取得高速发展,东欧地区也被称为欧洲的新兴经济体,但在经济繁荣的背后是过度依赖国外资金和经济失衡的隐患。
2008年美国次贷危机爆发,引发全球去“杠杆化”浪潮,投资者为规避风险纷纷撤出东欧市场。俄罗斯银行数据显示,2004年以来,俄罗斯的资本净流入水平快速上升,2007年达到831亿美元,但是2008年形势急剧逆转,全年净资本流出达1299亿美元。
资金外流使得东欧国家货币大幅贬值,经济出现下滑,进一步打击了投资人对东欧经济的信心,东欧国家的经济陷入困境。
对外债务隐患
在欧盟战略版图和资金东扩的同时,东西欧国家的金融体系也形成千丝万缕的关系。
东欧政府及企业通常向欧洲银行发行美元或欧罗计价的债权,而东欧国家外汇储备十分薄弱,许多国家经常账户连年赤字,在经济正常年份需要国外资金流入补充国内的流动性,在国内货币大幅贬值的情况下,债务负担被急剧放大,随时有破产风险。
目前东欧国家外债约为1.7万亿美元,短期需偿还的债务约为4000亿美元,占东欧国家GDP比重1/3,而波兰和捷克的外债水平已达GDP的100%。目前俄罗斯的外债为4650亿美元,今年需偿还本息为1400亿美元。而外汇储备仅有3800亿美元。
这些外债绝大部分来自西欧各国银行,其中奥地利、意大利、德国、法国、比利时所占的比重最大,占所有东欧债券的72%,仅奥地利的债权就高达3000亿美元,面临巨大的风险敞口。
经济结构失衡
俄罗斯等东欧国家石油、天然气、金属矿产等资源丰富,在能源价格高企的年份里,凭借资源性产品的出口获取了丰厚的利润。2008年下半年以来,资源类产品价格急剧下滑,东欧国家的出口遭受了沉重打击,波兰等国家还出现了严重的贸易赤字,加速了东欧货币的贬值速度。
根据华经纵横(www.chinacir.com.cn)的观点,目前东欧国家资金缺乏,东欧银行迫切需要再融资,而经济危机使投资者将大量资金撤回,导致东欧货币急速贬值,东欧国家持有的外币债务被迅速放大,违约风险加剧。
一旦东欧国家出现信贷危机,导致国内流动性紧张,即使10%的外债出现坏账对奥地利来说都是沉重打击,其银行体系很可能崩溃,从而出现推到德国、法国银行业的多米诺骨牌现象。认清东欧面临的低外储、高财赤和高外债等问题的同时,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欧盟正在积极谋求资金帮助东欧各国度过危机,进而缓解其经济体可能因此遭遇的拖累。
从中国的角度来看,俄罗斯等东欧国家是中国重要的出口市场,而西欧更是我国最大的贸易合作伙伴,一旦“失守”将对我国实体经济产生叠加的负面影响。在此次危机隐患中,中国无法独善其身,需慎重考虑如何提供帮助与积极合作策略,2009年2月中俄之间达成的“石油换贷款”协议就是一项很好的尝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