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會,兩會的話題,兩會的熱點,兩會的焦點……老生常談,假期,該怎麼安排才算合情合理,才算得民心,才算促經濟。
或許我們可以從以下兩方面來理解:
第一,國家是要有國家的政策,任何事情也都會有它的利也會有它的弊。當初國家旅遊局和發改委等部門聯合集思,決定取消五一長假,用清明、端午、中秋三個小節日代替是有它的道理的,但是沒有一個人能準確把握這一政策的實施就完全有利於緩解客流高峰、有利於發展經濟,或今天所說的阻礙了人民的休息權,以消費作為考慮問題的出發點是不足取的,打着當下擴大內需、刺激經濟發展的大旗更是讓人困惑。但我們的最終目的只是想朝着一個更有利化的方向發展。雖說一項涉及面廣泛的政策剛剛推出不久,就要走回頭路,這難免給人留下決策輕率的話柄。然而,利弊總是在對比中才能看得清楚,如果一項政策確實有利於經濟、有利於民生,那麼走回頭路又何妨?況且情況是不斷變化的,在全球金融危機的背景下,走回頭路就意味着順乎國情、順應民意,兩相比較,輕重自然見分曉。在探討的基礎上正確把握民意,作出符合理性的選擇。今天,重慶已正式向國家旅遊局提出恢複五一長假的申請,面對金融危機等諸多不利因素的影響,重慶市政府以當地實際情況為基本參考,通過假期的方式促進經濟的發展;廣東省也已啟動相關探索:今年1月20日,廣東省擬通過與國家旅遊局合作,在廣州、深圳、珠海、佛山、惠州、東莞、中山、江門、肇慶等9個城市試點,鼓勵企業把帶薪休假放在“五一”或者“五一”附近實施,以拉動旅遊及相關消費。按照廣東計劃,其試點範圍還將擴大到其他城市和傳統假日。
第二,今天,金融危機,相關政策的調整,節假日或將擁有了,我們會在假期做什麼呢?旅遊休息就無一例外的是普遍的安排。那麼要旅遊,就要住,就要吃,就要行,就要玩,住,能夠帶動酒店業;吃,能夠帶動餐飲業;行,可以帶動交通業;玩,可以帶動零售業等等,能夠對擴大內需起到積極重要的作用,而且,旅遊服務業是個勞動密集型產業,旅遊業是一個產業鏈很長的產業,這對緩解就業壓力,帶動相關產業的發展有很大的作用。相關數據顯示,2008年取消五一黃金周後,假期變短,旅遊業收入大幅下降。另外,從五一的天氣、人們出遊的願望、消費人數和規模等各方面多年的數據來看,五一黃金周是我國旅遊業最旺盛的一個黃金周。如果算上吃、住、行、郵、購物等各個上下遊行業,旅遊業能夠間接帶動100多個行業的增長和就業。人們出遊的宗旨就是行的方便,住的舒服,玩的舒暢,各個方面的條件都具備了,那還等什麼呢。這不也正是當前局勢下我們的策略的目的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