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行数据显示,2008年11月份以及12月份,我国商业银行的票据融资分别增加2105亿元、2147亿元,分别占当月贷款比重的44.13%和27.82%。而值得引人思考的是,2008年上半年票据融资增量仅为50亿元,三季度虽然出现增长势头,也不过1600亿元。
央行最新公布的货币信贷数据显示,2009年1月份新增贷款总额1.62万亿元,创下了新增贷款的单月最高增幅,其中,票据融资占当月新增信贷规模的比例高达38%。 近期票据融资井喷,引起了央行的警惕以及各界的思考。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票据法》及《票据管理实施办法》、《支付结算办法》、《商业汇票承兑、贴现与再贴现管理暂行办法》的有关规定,票据的签发、取得、转让及承兑、贴现、转贴现、再贴现应以真实、合法的商业交易为基础,而票据的取得,必须给付对价。显然,我国现行法律、法规是禁止纯粹融资性票据的。当然从释放自有资金的角度讲,通过签发出票、背书转让实现的票据支付功能本身也蕴涵了融资功能。
虽然纯粹性的票据融资在法律上禁止,但是由于票据融资多于各方的诸多好处深深的吸引着银行、企业,他们违规操作,致使近几年票据融资愈演愈烈。
2008年四季度开始的票据融资市场出现异动的原因主要是2008年四季度央行实施多轮降息时,票据贴现年利率在2008年9月还在5%左右的水平,10月下降到4.5%,在次区间左右浮动,而在2008年11月,票据贴现市场利率在月末陡然大幅下滑至3%,此后一路走低。12月维持在2%,到今年1月已经跌至1.5%左右。低融资成本使企业有套利动机,签发、贴现银行承兑汇票的需求增加,纷纷从贷款转向票据融资。
华经纵横(www.chinacir.com.cn)认为,在票据融资急剧增加的背后,存在着一系列的问题:
首先,资金投向问题。商业银行票据融资增多是事实,但是,同时我们也会发现,企业的定期存款也在增多,说明了资金并未全部投入到实体经济当中,没有为刺激经济增长做其应有贡献,而是成为了企业套利的工具。央行公布的数据显示,今年1月份非金融性公司及其他部门中,企业存款增加759亿元,同比多增2586亿元(去年同期下降1827亿元)。这一存款增加数据和6239亿的票据融资数据仍有很大差距;再有就是进行投资的资金未惠及“三农”和中小企业。虽然央行曾经给各地分支行系统下发了对“三农”和中小企业贷款的再贴现额度任务,但事实上商业银行票据融资的项目主要是与政府投资相关的贷款,涉农中小企业贷款的占比很小。
其次,新增票据融资贷款是否流入股市。最近关于新增贷款是否进入股市的说法很多。但是无庸置疑的是,虽然信贷增长很快,表现为广义货币供应量M2快速上升,但是流动性比较强的狭义货币供应量M1并没有相应地按比例增长,反而下降了。M1反映的是整个经济活动中最活跃的那部分,而这一数据的下滑表明信贷资金的流向并不乐观。
最后,如何加强对票据融资的监管变得日益重要。法律规定票据融资必须要有真实票据为基础,但是在实际操作过程中,无论是银行还是企业为了自己的利益都在想方设法逃避监管,进行合法票据融资之外的非法票据融资。尤其是最近持续飙升的票据融资更是引起了监管层的警觉。
通过上面的分析,华经纵横认为,为确保商业银行的票据融资能够更好地体现金融服务经济,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增长,国家应加强对票据融资##的政策引导;商业银行要确保贷款比例科学合理,同时充分发挥票据融资对经济特别是中小企业发展的推动作用;监管机构要加强对商业银行贷款的监控,确保银行、企业健康发展,以此来促进经济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