哥伦比亚大学经济学教授、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罗伯特•蒙代尔认为,应对愈演愈烈的全球金融危机,中国和美国政府都可采取向广大民众发放消费券的方式来刺激消费,带动实体经济的发展。
华经纵横产业研究小组认为,这种发放消费券的理论表面看起来比较可行,经不住仔细推敲和分析,根本不适合我国。中国国情和美国不同,中国人和美国人消费思维也不同,不能用美国式的解决思维来处理中国问题。蒙代尔的观点并不适合我国,并且可能导致我国经济发展更加低迷。
首先这种一过性的消费,因为不持续,也不可能持续。对于扩大内需来说只是杯水车薪;也没有激励民众以自主劳动来换取成就;也没有给民众多少实惠,对于改善生活更是微不足道,意义很小。
再次发放消费券的方式和程序问题,对于我国十三亿人口来说,如此一个浩大的工程,也未必能将消费券发放到每一个人的手里。同时消费券可能引发更多的社会问题,比如监管机制不健全导致腐败等问题。
最后可能产生挤出或分流效应,这里的挤出或分流效应是指本来用于基础建设投资的钱部分用于发放消费券,导致基础建设投资减少。
凯恩斯主义认为,消费多少取决于家庭当期收入的高低,也就是说,如果政府在萧条期能一次性提高家庭收入,那么消费也就会出现跳跃性增加。如果是这样的话,刺激消费看上去也并不是那么难。华经纵横产业研究小组认为要刺激消费,就得增加家庭的真实收入。成功地刺激消费的政策,应该能够提升城乡居民的持久性收入。而一次性收入增加,对启动当前消费意义不大。同时扩大内需要前提是保障民众的养老、医疗、住房、教育和失业问题。
11月份,我国金融机构居民户存款增加2628亿元,同比多增845亿元。民众存款增加,不敢消费的主要原因,就是因为有后顾之忧。一旦解决了治病、养老、住房和小孩子的教育问题,消费自然跟上来。在医疗、住房、养老、教育和失业等保障体系尚未健全的情况下,启动消费并非易事,只有在住房、医疗、养老和失业保障机制健全的情况下,扩大内需才有可能实现。来源;中国产业竞争情报网(http://www.chinacir.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