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世纪三十和四十年代,社会主义苏联的经济实现了迅速增长,而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却陷入了空前的大萧条,在此背景下,社会主义阵营得以迅速扩大;而陷入萧条的国家,也不得不加强了政府的宏观调控,使凯恩斯主义盛极一时。
但众多社会主义国家最终并未逃脱社会发展规律的掌心,由于社会发展阶段的限制,到二十世纪其实年代,大量社会主义国家的国有企业出现了严重亏损,致使这些国家出现财政危机。八十年代几乎所有的社会主义国家——包括中国(1978年末开始)在内——都进行了私有化改革,走上市场经济的道路——尽管因为不完善等原因中国的市场经济还未被完全承认,当然,其他国家的市场经济也不同程度地存在着需要解决的问题。
当前,在国际金融危机的巨大冲击下,各个国家双手挥舞着货币和财政这两个指挥棒像**一样指挥着人们把手伸进自己的钱包,去购买本来应该属于他们的“过剩”劳动产品;或者,像小偷和强盗一样开动印钞机、从人民手里借来钞票去消化过剩的产能并继续创造相对更大的产能。另外,金融海啸的震撼性也让许多人忘记了历史规律的不可超越性,在市场经济尚未发展成熟之际,他们重新流露出对国有化和计划经济的想往。
####认为,实际上,并非国有化和计划经济不好,而是我们还没有能力去实行。正是市场经济的不成熟,我们才迎来了此次复杂的危机。健康发展的市场经济可以温和地使我们逐步迈进社会主义的殿堂,而市场经济规则如果做不到公认公平,那么不论总体经济发展水平达到多高的程度,也不能摆脱被暴力取代的命运。
#########认为,我们现在要做的,不是立即进入计划经济,也不是让凯恩斯主义复活,而是建立起真正的市场经济。
那么,那么我们的市场经济应该如何发展?或者说,我们需要什么样的市场经济?下面三部分内容,将引导我们迈入市场经济的门槛。
1 关于博弈和竞争
所谓博弈,在这里定义为生产要素或产品的供求双方之间为了确定其市场价格而进行的较量。在博弈行为中,要素或产品供求双方分别试图提高和降低这一价格。
所谓竞争,在这里定义为生产要素或产品的各供给方之间或者需求方之间为了与共同的需求方或供给方达成交易而进行的较量。在竞争行为中,交易者都试图使交易达成,因而有竞争对手的交易者都可能不情愿地做出降低要素或产品价格的选择,从而在交易中占据优势地位,以完成使交易成功的使命。
2 论博弈和竞争的公认公平
####认为:
关于我们需要什么样的市场经济,首先应该遵循公认公平的原则,亦即,我们所实行的市场经济,就社会大多数人看来,各要素或产品供求双方之间的博弈是平等的、各要素或产品的供给方之间以及需求方之间的竞争是公平的,从而它是合理的。
至于为什么要遵循公认公平的原则,乃是源于经济运行的人类属性。经济活动是人类活动的一个组成部分,而人——一般来说,应指具有基本的道德底线、思维正常的绝大多数人——是不可避免地具有道德属性的,不论性格如何、品质高低,他们都有追求美好、追求公平和平等的潜意识。尽管这种意识在一个特定的时空中由于他是一个既得利益者而暂时消失了,但并不意味着在其他时刻或境况中也不复存在了,尤其是当他处于一个不利的地位,受到了不公平、不平等对待时,这种追逐公平的意识会显得尤为强烈。
当然,这种公平意识也并非只是出于私心,并非只是为了使自己##公平的对待,有相当多的时候,它是与人类的道德观密不可分的。除了自私,人类也有追求美好和公平的本性,而这种本性在无意识当中驱使他具备了为他人呼唤公平的想法、说辞或者行动,尽管这种利他行为可能并非一定出于本意,可能只是处于外界的压力(如舆论道德的监督力量),但毕竟,在客观事实上,他做出了利他举动。
总之,虽然并非人人都道德高尚,但是,最起码,人类一般都具有在满足自我利益或者说私心或者不与自身利益相冲突的前提下,欢迎或倡导公平道德的意识。
然而这样便产生了一个问题,即,如果我们大部分人秉持这种前提,我们的社会就有可能变成一个追求不公平的社会。因为这个前提的本质是,人们希望自己至少##公平的对待,而若能##相对较优的博弈或竞争地位会更好。所以,一个社会的道德追求只在一念之间,如果人们大都不想搞特殊,那便是一个追求公平的社会;如果人们大都想谋取有利于己的不公平,那么这个社会就成了一个追求不公平的病态社会,不管他们在于己无关的境况下是否承认公平的合理性,以及这个社会是否存在着舆论公平。
这种不公平意识体现在市场经济中,便是不正当竞争、地方保护主义和垄断等。在市场经济中,不公平的竞争会带来价格的扭曲,而扭曲的价格则是不平等博弈的罪魁祸首和卫道士。
因而,鉴于人类私心的客观存在性,我们的市场行为是不能任其自由发展成的。这种源自人类本能的博弈和竞争需要市场道德的匡扶。人类是自私的,因为当他处于对己有利的不平等博弈地位时,他总是设法维护;人类又不是十恶不赦的,他还是追求美好的,当这种不平等博弈或竞争与之无关时,他出于同情,会做出谋求公平的举动——无论主观上的还是客观上的。另外,当他处于对己不利的博弈或竞争地位时,他毫无犹豫地是追求平等和公平的。
这样便产生了一个矛盾,人们既追求不平等又追求平等、既追求不公平又追求公平。这种矛盾是由人类的本性从而自发行为所造成的,因而依靠其自发行动是无法解决的,亦即,本性自身无论如何不能驱使本性革了本性的命。
于是,阶级矛盾、阶级内部矛盾便产生了,并且成了难以摧毁的不倒长城。当市场中的不平等博弈和不公平竞争因为不平等和不公平而越来越不平等和不公平时,严重的社会危机便逐渐浮现了。
因此,博弈和竞争是需要以公平为前提的,而且这一前提不仅需要市场道德的自我约束来保证,更关键的是需要外力约束来保证。这个外力,便是政府的力量。在市场运行过程中,政府要做的,不是消除博弈和竞争,而是制定正义的法律并保证司法力量能使不平等的博弈和不公平的竞争无法生存。只有供求双方的博弈地位对等,只有竞争各方的竞争公平,供求原理方能正常运行,从而产生合理的市场价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