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約在2000年的時候,印度孟買的一位市長來我國訪問,見到中國改革開放以後的巨大變化,憂心忡忡的說道:“我們印度人要努力了,不然20年後中國就會超過我們。”
這個真實發生的段子雖然過去了十幾年了,但在印度卻很有代表性:一是印度愛和中國比較;二是印度認為我們不如他們。比如我們飛船上了太空,印度立馬修改太空計劃,要搶在我們之前登陸月球。
請點擊此處輸入圖片描述
就連美國的《紐約時報》都曾報道說:“印度不經意地拿中國的標準衡量自己,這似乎已經成為印度全民的一種強迫症”。
那麼為什麼印度愛和我們作比較呢?
通常原因認為是上世紀60年代發生的那件事導致了兩國成了競爭關系。但其實這個只能算是結果,而不能當成原因。根子還得從曆史脈絡中去梳理。
中國和印度都是文明古國,早在戰國時期,還處於孔雀王朝的印度就已經開始了跟我們的交往。當然,印度第一次出現在官方記錄中還要到西漢時期,漢武帝派張騫出使西域,而張騫曾聽聞從蜀道向西南走可以到達“身毒”,也就是後來的印度。
後來兩國的交流就開始增多,其中最典型的就是我們從印度進口了“佛教”。公元67年,東漢明帝做夢夢到身高過丈的金身男子從天而降,漢明帝問大臣,眾人都回答說:金身男子就是西方佛祖。
於是漢明帝派將軍蔡愔等18人前往身毒求取佛經,從此佛教就在我國傳播開始,興盛程度甚至還要大過起源地印度。此後從三國到唐朝這500多年里,西行的僧人多達169人。
法顯寫《曆遊天竺記傳》,玄奘寫《大唐西域記》,宋太祖派僧徒300人到印度尋求佛骨,明成祖時鄭和又將佛牙帶回大明。這些都說明一個問題,直到清朝以前,兩國交流其實主要是以我們向印度學習為主的。
請點擊此處輸入圖片描述
而且佛教的傳入對我國的思想、語言、文學、雕塑、繪畫、音樂、醫藥都產生了深遠影響。就連金庸先生最早交代《九陰真經》的來曆時都說是達摩所寫。
與此同時,兩國的發展也基本相似。都經曆了大一統和分裂,到了近代,清朝淪為了列強瓜分的對象,而印度也淪為了英屬殖民地。
可以說,印度對我們一直是抱着同病相憐的態度的。抗戰爆發後,印度還嚴厲譴責了日本的侵略行為,並號召印度人抵制日貨,派出援華醫療隊。
請點擊此處輸入圖片描述
那麼這種“命運相似的同情”什麼時候改變的呢?
二戰結束後,國情非常相似的兩國都面臨着道路選擇問題。只不過一個選擇了“資”,一個選擇了“社”。走上不同發展道路也導致了根本差異的產生。畢竟,大家國情相同,起步相同,甚至一個還長期向另一個學習。但這兩個“同一檔次”的國家,其中一個卻成了五常之一,發展也一騎絕塵。出於心理因素,另一個自然不願表現出不如你的地方,開始暗自較勁。
上世紀90年代,中印GDP差不多,但如今我們已是印度的5倍。中國人的眼光已經看向了別處,這也更讓印度人着急,也難怪《印度快報》上曾這樣說:“印度對中國着迷,中國卻很少關心印度。”
漫步人生,懂得選擇微笑的是智者;懂得選擇寬容的是仁者;懂得選擇忍讓的是德者;學會施舍的是善者。人生在世,選擇大於努力,方向對了,不怕路遠。挑選一個有實力的老師將決定你在這個市場上能夠走多遠。
三海非常理解投資朋友的心情,市場偌大無比,沒有遇到一個心有靈犀的老師。投資猶如下棋,棋高這能眼觀六路耳聽八方,而棋低者只能看到眼前的利益,高者顧大局,謀大勢,不會為了一顆旗子而壞了大局,以最終贏棋為目的;棋低者則寸土必爭,只為爭一時之利結果頻頻受挫,一步錯步步錯。做投資一定要有長遠眼光和長遠規劃,而布局技巧是成功的關鍵
在21世紀的今天,全民投資的時代,外匯產品一直活躍在整個金融市場,外匯產品(美原油 、黃金、白銀等)也是首選的理財產品!歡迎添加本人官方微信:pap1117,獲取行情走勢分析,交易策略技巧指導。非誠勿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