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外买的篮球鞋穿了一年还挺好,国内买的同款鞋两个月就坏了;在香港采购了内地生产的牛肉丸,口感却比内地市场销售的好很多;“中国造”的高档电饭煲,在国内市场却买不到……
——去年12月2日出版的《人民日报》,便关注到“高质量的中国制造不在中国卖”这一现象,并发出疑问:
我们成了“品质洼地”吗?
同一个品牌、产地,为何“内外有差”?
人们发现,同样的商品或服务,国内看到的、买到的,品质往往比国外“差点意思”。《人民日报》曾经指出:
外销内销是两个标准、两条生产线,一流产品外销、二流产品内销,这在国内一些行业似乎成了“惯例”。
上海市杨浦区居民李娜前不久到日本旅游,带回一款在日本销售火爆的电饭煲。几次使用后,她感觉这款电饭煲在多功能性、煮饭美味度等方面,确实优于国内销售的很多电饭煲。细心的李娜发现,这个日本品牌的电饭煲底部,赫然贴着“MADE IN CHINA”的标签。“中国生产的电饭煲,在中国买得到吗?”李娜走访了上海苏宁、国美等多家大型电器销售商,却没看到这款电饭煲的身影。
手机、电饭煲、服装、鞋类、食品、智能马桶盖……国际市场上销售的众多产品都是“中国造”,然而,大量在中国“出生”的优质产品,却不在中国销售,而是直接被运往国外市场。中国消费者想要买到这些产品,不得不“追随”商品到国外兜一圈,花费更高的成本。
朋友在深圳工作,对内地与香港消费品的品质差异“门儿清”的表示:
离香港近一些,基本所有入口的身上穿的都在香港买,香港的品质标准跟内地是不一样的,在我和许多朋友看来,香港标准就意味着“更安全”。
比如我的一款剃须刀,虽然产地就在广东,而且价格实惠,但耐用性的确强过我以前在内地购买的,还有猫粮猫罐头,我都在香港的超市里扫货,因为就产品本身标准和入关检验标准而言,我还是更相信香港的。
那么,同一个品牌、同一个产地,为何“内外有差”?
东莞某贸易公司的经理说:
外销肯定与内销标准不同,因为我们都是按照订单来的,订单要求你怎样做,你就要怎样做,有的订单还要签署保密协议,就是你不得把这批外销订单的货品私自流出到内地市场上。
中国消费者开始追求高品质消费
投资,知易行难,价值投资的原理大家都会背,然而真正能做到知行合一的少之又少。目前对黄金、沥青、天然气等投资有兴趣却无从下手或者已经在接触却并不理想的朋友,欢迎添加笔者微信,获取每日最新国际一手资讯。行情走势分析,交易策略技巧指导。
焱氏指导微信:cy2894212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