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民银行货币政策委员会2017年第一季度例会日前在北京召开。兴业经济研究咨询股份有限公司周日发布报告指出,与2016年第四季度央行货币政策例会相比,2017年第一季度的例会对发达经济体的经济形势更为乐观,对国内货币政策更加强调稳健中性和央行的主动引导。
兴业研究报告指出,在2017年第一季度例会中,央行将2016年第四季度的“继续实施稳健的货币政策,更加注重松紧适度保持中性”,改为“实施好稳健中性的货币政策”。这是因为,一方面,发达经济体复苏步伐的加快将带来外需的改善,减轻“稳增长”的压力;另一方面,稳健中性的货币取向也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内在要求。
3月央行行长周小川在记者会上表示,“货币适当在稳健方面做得更加中性,有利于供给侧改革。如果货币政策太松,有些企业三去一降一补的压力不够。”在整体货币条件保持中性的情况下,辅以对融资结构的合理引导,有利于提高资金的分配效率,催动供给侧改革进一步深化。
在分析国际经济形势时,央行在2016年第四季度报告中指出,“主要经济体经济走势分化,美国经济复苏有所加快,欧元区复苏基础尚待巩固,日本经济低迷”。相比之下,本次会议的判断更为乐观,认为“全球经济逐步复苏,主要发达国家复苏步伐有所加快”。
兴业研究认为,对于中国而言,发达经济体经济形势的改善会带来更强的外需,带动中国经济增长。同时,发达经济体通胀的回升可能引发政策当局和市场对输入型通胀的担忧。
“然而,我们应当以更加审慎的态度认识发达经济体的复苏和再通胀现象。一方面,中国是全球贸易增长的重要引擎。历史数据显示,中国信贷增速领先全球出口约4个月。随着中国信贷增速的下降,全球出口复苏的动能将有所削弱。另一方面,在内需较弱的情况下,发达经济体通胀向我国的传导可能有限。”
兴业研究报告还指出,与2016年第四季度例会相比,2017年第一季度例会将“实现货币信贷及社会融资规模合理增长”改为“引导货币信贷及社会融资规模合理增长”。与“实现”相比,“引导”二字更为强调央行的主动管理。
兴业研究认为,结合2017年政府工作报告的精神来看,央行可能通过主动引导,使货币和社融存量增速接近12[%]的年度政策目标。2017年2月,M2同比增速为11.1[%],低于12[%]的政策目标。但社会融资规模存量同比为12.8[%],高于12[%]的政策目标。“由此来看,央行可能通过强化(宏观审慎体系)MPA管理,引导社融存量增速逐渐放缓至合意水平。”
兴业研究在报告中说,加强货币信用引导的重要目标是更好地服务于供给侧改革。与2016年第四季度例会相比,2017年第一季度例会在“改善和优化融资结构和信贷结构”前增加了“按照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要求”。这表明,合意的融资和信贷结构,应当是与供给侧改革相符的结构。而“三去一降一补”是供给侧改革的重要任务。因此,实现合意的融资和信贷结构意味着,对产能过剩行业和杠杆率过高的企业的信贷支持将有所下降,引导更多的资金投入基础设施建设、民生工程和环境保护等经济的薄弱环节。
总体而言,无论是国际经济形势的变化,还是国内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都要求货币政策坚持稳健中性的基调。
笔者奇迹点金(微信:qidj6666)金融分析师,从事金融行业多年,研究国际局势和热点事件。金融领域博大精深,每天行情波折不断,我所能做的就是用我多年的研究经验,给大家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