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看服装行业,“中国制造”在全球的优势至少从 2012 年起就已经开始受到冲击。根据中国纺织品出口商会的数据,当年纺织品服装出口总额只增长了 2.8[%],仅为 2011 年增幅的十分之一。过去两年,情况还在继续恶化,出口总额连续两年出现负增长,分别下跌了 4.9[%] 和 5.9[%]。
这背后的几个重要原因已被重复多次:中国劳力、原材料及能源成本上升,基础制造器械的进口税上调,而前几年被忽视的环保标准开始收紧。这使得不少外国品牌转而寻找下一个更具性价比的外包生产基地。
有趣的是,除了劳动力更为廉价的东南亚,另一个备受关注的替代者是意大利。
J.Crew 的纪录片“J.Crew Goes to Italy”
Alessandro Giammattei 是意大利弗洛伦萨的一名鞋匠,有个开了 50 年的小作坊。2011 年,他出现在美国休闲装品牌J.Crew 拍摄的一部纪录片中,成了“意大利制造”的代言人:“你在这儿就能闻到鞋子的味道。制鞋这件事已经融入了基因,我们的鞋质量堪比 Prada、Gucci。”他如此说。在 J.Crew 的商品目录中,他*的鞋售价为 150 美元。
像 Alessandro Giammattei 这样的人在意大利还有很多。我们之前曾介绍过,意大利时装制造业崛起是在二战后。美国出于冷战布局需要推出的“马歇尔计划”,提高了意大利皮革、皮毛、丝绸和羊毛等的产量,也让一大批中小家庭作坊繁盛起来。
与法国所擅长的高级定制不同,意大利的设计师们,如 Emilio Pucci、Valentino 和 Fendi 等,更精于成衣。自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罗马成为好莱坞电影热门拍摄地开始,意大利服装因明星效应声名远播,法国高级时装屋也开始将成衣产品线的外包生产转移到这里。
这些作坊按地域划分还具有不同特色。位于意大利中部的马尔凯市(Marche)鞋履的产量最高;威尼托(Veneto)以* LV、YSL 等品牌的高端奢侈女鞋著称;阿普利亚(Apulia)则擅长生产球鞋。当然,也会有名声不那么好的普拉托(Prato )——这里聚集着许多中国移民,他们的生产模式和亚洲工厂类似,但仍能打出“意大利制造”的旗号。
但可以想见,意大利的大部分作坊并不以人数和价格取胜。他们的优势在于质量、工艺以及严格的供应链管理。根据 Fastcompany.com 所援引的数据,2014 年意大利的鞋履制造商有 5000 多家,雇工总数约 7.75 万人——这意味着每家鞋履制造商的员工只有 15 名左右。
“当亚洲成为全球鞋履制造基地时,我们完全没法和他们在劳力成本上抗衡。”意大利北部城市帕多瓦的一名制造商Luca Bagante 对 fastcompany.com 说,“所以我们只有与奢侈品牌合作才能凸显优势。”他的合作名单上包括 Prada、Jimmy Choo、Christian Louboutin 以及 Manolo Blahnik 等。
美国轻奢品牌 Idoni
现在,情况发生了变化。根据国际纺织品制造者联盟(ITMF)的数据,2008 至 2016 年间,意大利和中国产纱线在劳力成本上的差距缩小了 30[%],从每千克 0.82 美元降至每千克 0.52 美元。而中国纺织工的时薪则在过去 2 年上涨了 25[%],达到 3.52 美元。
这个数字其实仍然只有意大利纺织工薪水的九分之一,但考虑到两者差距缩小的速度、长途运输的成本和时间消耗、意大利当地政府的政策支持,以及消费者对商品质量和生产透明度的更高要求,一味追逐低成本的做法显得不可持续。
“2 年前我们在中国的采购量就下调了 60[%]。”乌克兰时尚公司 Opri 的采购商 Olesia Pryimak 在去年的广交会上对路透社说。出于质量、价格以及地理因素的考量,她的公司现在主要找土耳其进口服装面料。
当“中国制造”的价格优势不再突出,“意大利制造”所能带来的产品和营销优势也随之凸显。不止 J.Crew,一批定位”轻奢“(affordable luxury)的美国新兴品牌也在寻找像Alessandro Giammattei 或Luca Bagante 那样的意大利合作方。这个长长的名单包括 Everlane、Idoni、M.Gemi、Cuyana、Tamara Mellon、Oliver Cabell、Greats 等,它们的共同特征是:切入奢侈品和快时尚之间的那个中间市场;将官网作为面向全球市场的销售渠道,去掉了中间商;将性价比作为卖点。
以今年初刚获得 3200 万美元融资的鞋履品牌 M.Gemi 为例。创始人Maria Gangemi 本身就是意大利西西里人,她说服Jimmy Choo、 Manolo Blahniks 等品牌在意大利的代工厂与自己的品牌合作,保证全年接单(而不是传统品牌的每年两季)。每周一,M.Gemi 会在网站上发售一批新的限量版产品,售价在 150 - 300 美元左右,卖点也正在于此——意大利制造,但只有奢侈品牌的三分之一。
M.Gemi
如果说意大利和东南亚正在夺走越来越多的外国买家,中国的那些服装制造商该怎么办?
从目前的市场情形来看,他们的应对策略至少有四种:
收购。比如山东如意集团收购印度 GWA 毛纺公司、英国哈里斯花呢公司、英国泰勒毛纺公司(以重新赢得 B2B 客户),以及法国轻奢品牌 maje 和 sandro 的母公司 SMCP 集团(以消化剩余产能)。
转型,并募集更多资金用于运营零售服装品牌。比如前两个月在内地上市的太平鸟和安正时尚。
与微博网红合作,为其开设淘宝店,提供设计、生产。根据腾讯科技的报道,去年上半年,自媒体作者通过微博获得 117 亿元。在 2015 年淘宝平台公布的女装 C 店(非天猫类店铺)年度销售额排行 TOP10 中,有 5 家均是网红店铺;双十一排名第一的网红张大奕,单日销量达到 6000 万元。
与近几年在淘宝上兴起的”高级定制”店合作。“高级定制”在这里的含义是仿照各大品牌找工厂订制的山寨品。
不过,何种方式更能给中国服装制造业带来真正健康且可持续的改变,那就是另一个话题了。
本人熊泽金宇,(期货、外汇、黄金、白银、原油、)等大宗商品有深入的研究,如果你做单不顺或投资经常资金缩水,那么你可以多关注本人。金融领域,博大精深,每天行情波折不断,我所能做的就是用我的研究经验,给大家帮助。v-x:qq3239380,投资有风险,操作需谨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