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近年来,舆论普遍认为,“逆全球化”浪潮正在来临,表现在欧美国家保护主义抬头、贸易增长率下降以及移民政策的收紧等现象。然而,真实数据与理论推导显示,经济全球化的趋势并没有变,所谓“逆全球化”存在巨大假象。事实是,全球化进程的动能正由发达国家转向新兴经济体。全球化新旧动能转化的过程,中国需敢于面对全球治理机制碎片化、全球化速率下降等挑战,保持战略定力,坚持开放型对外经济政策,必将迎来中国不断走进全球中心的下一次机遇。
不必被“逆全球化”假象所迷惑
从实际情况看,目前“逆全球化”主要表现在以特朗普当选、英国脱欧等重大事件而出现的大国政策变化与国际舆论反应。除了发生欧美国家的少数“黑天鹅事件”外,全球范围内表现出来的世界经济复苏乏力、贸易投资低迷、各国移民态度分化、反全球化声音等现象,其实在国际经济理论上早有解释。
早在几十年前,反全球化运动就此起彼伏,影响世界变迁。被称为“20世纪最重要经济史学家”卡尔·波兰尼就曾将市场能量释放与国内社会保护视为两类极化的变量,解释全球化的“钟摆效应”;西方马克思主义者阿瑞吉也曾以生产、贸易、财政和金融政策的阶段性扩张为目标,解释全球化的规律性特征。由此看,当下所谓“逆全球化”更像是发生在欧美国家、带有地域性、周期性、阶段性特点的现象。尽管欧美国家的影响力足以幅射到全球,但新兴经济体、发展中国家对全球化的看法并非如此,全球化的趋势也并未被逆转。
从中长期看全球化的各项数据,欧美对全球状态的影响是有限的。在国际贸易方面,2011年-2015年间全球货物贸易占GDP比重基本保持稳定。尽管以美元计价的全球货物贸易增速出现小幅下滑,但考虑到美元走强、美国对外能源依赖度下降、大宗商品价格长期保持低位等因素叠加影响,类似降幅中的很大部分可以被证实为“统计假象”。何况,在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以后的7年时间里,全球服务贸易增速一直高于GDP增速,服务贸易占GDP比重从2008年12.5[%]到2015年的13[%],成为拉动全球经济增长和扩大就业的重要力量。
在资本流动方面,全球外国直接投资(FDI)也在强劲复苏。尽管在2014年曾降至1.2万亿美元的低点,但很快在2015年回升至1.76万亿美元,为2008年金融危机以来的最高水平。
在跨国并购方面,企业寻求整合的愿望强烈。2015年全球并购交易规模总计4.9万亿美元,超过了2007年金融危机爆发前的4.6万亿美元,构成了全球化背景下跨国企业扩张的有力证据。
在人口流动方面,全球移民总数仍保持上升态势。2000年全球移民总数为1.75亿人,到2015年已升至2.32亿。在全球化背景下人员要素的并没有受到各国收紧移民政策的影响,人员的自由流动也带动了其他要素的全球化流动。
叙利亚冲突引发严重人道危机强奸案频发导致难民出逃可见,国际上出现了质疑甚至反对全球化的声音和行为,虽然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世界经济的困难和风险,以及难民潮、地区冲突等国际安全问题与收入差距扩大、失业等社会问题,但全球化并非被逆转,而只是在全球化的结构性舆论博弈中,“全球化输家”的看法在互联网时代被放大了。
所谓“全球化输家”,是指在21世纪初欧美国家不能适应竞争日益激烈的全球化进程,使收入低、受教育程度低的群体地位受到严重冲击,甚至被社会所排斥。这个群体通过互联网、选票表现出强烈反全球化和反精英的态度,其中尤以特朗普当选美国总统及其“美国优先”的孤立主义政策口号为典型。
笔者唐靖川(八年金融分析师,喜欢我的可以扫一扫二维码添加唐老师微信)任何一波行情,只要心甘情愿,都会变得简单,任何一次入场,只要心有所盼,都会变得有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