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簡切換您正在訪問的是FX168財經網,本網站所提供的內容及信息均遵守中華人民共和國香港特別行政區當地法律法規。

FX168财经网>人物频道>帖子

一线城市抽干小城市的血,逃离你的家乡吧

作者/公瑾论金 2017-02-17 15:24 0 来源: FX168财经网人物频道

转自:城市数据团(ID:metrodatateam);作者:团支书

节后,很多在外漂流的人又到了抉择的时候:留在家乡安稳地生活,还是回到大城市继续打拼?

父母也许会说:别回去了,留下来考个公务员吧;

家乡的朋友也许会说:别回去了,合伙做个生意吧;

亲戚也许会说:别回去了,到我表哥的公司去当个保安吧。

然而,去哪里工作这个问题,已经不再是问问长辈朋友亲戚就能做出决定的——我们必须放眼看看中国现在所处的这个非常特殊的时代。

很多人都没有意识到,我们这个一直号称“人太多”的大国已经出现或即将出现3个非常重要的人口拐点:

1.劳动年龄人口拐点:2013年

这个拐点我们在4年前经过了。我们国家的劳动力总量不再增加了。

2.流动人口拐点:2014年

这个拐点我们在3年前经过了。离开家乡寻求发展的人数不再增加了。

3.总人口拐点:2025-2030年

这个拐点我们即将迎来,中国的总人口不再增加了。但具体时间还有待商榷:

  • 国务院的《国家人口发展规划(2016-2030)》认为是2030年的14.5亿;

  • 联合国《世界人口前景2010年修订本》认为中国总人口负增长出现在2027年,峰值为13.96亿人;

  • 还有些学者认为是2025年的14.2亿,但区间大概也就是2025~2030年。

用不着怀念,中国的人口红利期的确已经过去了。

宏观的结果是我们必须接受的,而微观的选择才是我们能有所作为的。既然人口衰减的宏观趋势无可避免,我们会很自然地思考:

到底哪些城市会承担人口衰减的结果呢?

2015年初时,我们写了一篇文章《逃离你终将衰落的家乡》。在这篇文章中我们根据人口普查数据,制作了下图:

(说明:图中柱子表示人口数量,线条表示比例。柱子高于“0”的水平线表示该省为人口流入地,柱子越高表示流入的人越多;柱子低于水平线表示该省为人口流出地。线条含义类似。)

这张图很清楚地显示出:在中国人口进入拐点前的5年(2005~2010年)里,全国的人口流动明显地持续向大城市和发达地区转移。而且流入地高度集中在少数地区。

假如未来的人口流动持续这个趋势的话,那么接下来中国大部分省份都很可能承受“人口自然衰减”加“被发达地区人口抽血”的双重后果。

我们根据估算绘制了一张2050年我国大城市人口抽血图:

这篇文章引起了轩然大波。

虽然得到了很多人的赞同,但也有不少人认为未来人口流动的趋势并不会向大城市集聚。有不少人士拿出了一些所谓专业机构的报告,提出了各种各样的观点。包括最近某部委印发了《全国国土规划纲要》,又一次(咦,为什么要加个又字呢)提出了要引导中心城市人口向周边转移。

他们或者认为人口要开始向县一级城镇转移,或者向中西部城市群转移,或者向大城市周边的中小城镇转移。很多人抱有疑问:

衰减时代的人口流动的趋势和增长时代还是一样的吗?

空泛地讨论毫无意义,我们来看看数据怎么说。

我们整理了2014年流动人口拐点后连续三年的春运迁徙数据(数据来源请参见文末注释1),在一定程度上表征全国人口在2014、2015、2016三年的流动迁徙情况(春运返乡数据反映出的是前一年的人口迁移情况)。先看下图:

(说明:“人口吸纳规模”的计算方法参见文末的注释2。柱子长度的含义同上,深绿、浅绿、黄色分别代表2015、2016、2017三年的数据。)

可以看到:

除了广东省在2016年净流入人口指数略有放缓之外,北京、上海、浙江这三个主要流入地的人口净流入指数都在进一步增强。

我们再把以上最新一年的数据和2010年的普查数据比较一下,请看下图:

很明显:全国人口流动的集聚程度仍然在进一步地提高。

对比六年前的数据,人口集聚省份从10个缩减为8个,人口资源已经开始向更少的省份聚集;而北京上海的集聚程度超过了浙江省,包含了广深的广东省的集聚程度仍然排名第一,人口资源继续向一线城市进一步集聚。

当然,以省份为观察单元,可能会缺失一些省际内部人口流动和集聚的情况,那么我们不妨再聚焦到城市级的颗粒度上观察。请看下图:

(说明:图中每个圆点代表一个地级市。红色为人口聚集的城市,绿色为人口流出的城市,圆圈大小代表流动的人口规模。“吸纳/流失型城市”的定义的定义参见注释3。)

我们可以看到,在流动人口进入到了存量时代的2015-2017年,全国大部分城市都呈现出人口流失的状况(上图中的绿色点),只有北上广深、东部发达地区以及部分省会等少数城市依然保持了人口迁入状态(上图中的红色点)。

我们将以上城市进一步分为三组:一线城市、准一线城市、强二线城市(城市分类名单请看文末注释8)。分别统计其人口吸纳能力可以得到下图:

(说明:“人口吸纳能力”指数的计算方法参见文末的注释4。线条上扬表示该类城市的吸纳能力逐年提高,线条下落则表示吸纳能力降低。)

可以看到:

在流动人口进入到了存量时代的2015-2017年,虽然仍有不少城市保持着净迁入人口的增长,但实际上,只有四个一线城市的人口吸纳集中度呈上升趋势,从48[%]提高到了56[%];而部分准一线城市和强二线城市虽然也有大量的人口流入,但从占比上看已经呈现为下降的趋势,分别各下降了5个百分点。

尽管宏观层面的人口拐点已经出现,尽管我们也出台了无数政策试图控制人口向大城市的流动,但是数据给我们展现出的趋势却是:

大城市的人口抽血能力并没有减缓,反而在持续地加强。

因此,我们在2015年初时所做出的推断,到今天仍然没有改变。

不仅如此,我们甚至可以观察到大城市在抽血能力在某些维度上的升级:

1.从更远的城市抽

请看下图:

(注:抽血距离的计算方法参见文末的注释5。)

我们可以看到:

从2017年看,人口抽血距离最远的四个城市均为一线城市,从大到小排序为:北京、上海、深圳、广州。

从趋势上看,2015-2017年大部分一线城市和准一线城市的人口抽血距离都在增大。其中距离增加最多的城市分别为:厦门、北京、上海、深圳。

2.从更强的城市抽

请看下图:

(注:抽血强度的计算方法参见文末的注释6。)

我们可以看到,在2015年至2017年间:

一线城市对准一线城市的人口抽血强度从12[%]上升15[%];

一线城市对强二线城市的人口抽血强度从11[%]上升到17[%];

一线城市对普通城市的抽血强度从73[%]下降到64[%]。

从趋势上看,一线城市进行人口抽血的目标正在逐渐从能级较低的普通城市转移到能级更高的准一线城市和强二线城市。

3.从更多的城市抽

请看下图:

(注:抽血广度的计算方法参见文末的注释7。)

对于大部分一线城市和准一线城市而言,其抽血目标城市的数量都在这三年内都显著上升(除了沈阳)了,其中数量增加最多的为上海和深圳,2015到2017年内,其抽血目标城市数量增加了超过10个。

我们用两张动图来演示一下这个从全国人口抽血的盛况吧,请看下图:

在上面这场越来越激烈的人口抽血游戏背后下面,其实是我们每一个人的脚印。

更多地方的人们愿意跋涉更远的距离,承担更高的成本,以逃离他们的家乡。

这到底是对是错?

我们并不知道。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选择,是这些选择成就了我们,也是这些选择成就了我们所身处的这个世界。

我们是否只能眼睁睁看着家乡的衰落?

我们也并不知道。也许有一丝可能,科技会带来新的机遇,使得城市在人口衰减的同时也能保持繁荣。

但无论如何,当我们熟悉的亲人朋友们一个个离开,当他们的父母也随着离开了,甚至当他们的孩子也长大离开,我们能够确认的,也是我们现在已经确认的,那就是:

那个曾经无比熟悉亲切的家乡,终将成为一个让我们倍感孤独的地方。

推荐:《逃离你终将衰落的家乡》

作者:汤舸、高路拓、王咏笑、团支书

数据及算法支持:城市数据团

一年一度的毕业季如期而至。许多学长学姐在毕业找工作的这段日子里都会问我一个问题:我是应该留在上海呢,还是回家乡呢?

但往往还没等我开始回答,他们自己就先开始分析了:上海的工作机会多,但是压力大;家乡工作可能比较无聊,但是可能比较轻松,离父母近,也方便。但男朋友/女朋友怎么办,要换一个么。诸如此类。BlaBla。听完一个小时的絮叨之后,他们终于会问:那么,你怎么看呢?

为了回馈他们的絮叨,我也决定开启絮叨模式,于是我说:要回答你这个问题,我需要讲一个比较长的故事,你有耐心听吗?

即使五年后的今天,我们回过头来看,2010年中国的人口年龄结构形势也都好得有点不太像话了。

为什么这么说?看图便知:

通过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可以看到:2010年,虽然我国各省级单元(省、自治区、直辖市)劳动年龄人口(可以简单地理解为劳动力)的总量各异,但其劳动年龄人口比例都处于60[%]~80[%]的区间(除贵州以外)。像北京上海天津这种直辖市,其比例甚至达到70[%]~80[%]的区间。

换句话说,全国劳动力充沛到令人发指的程度。

横向对比一下,即使是全球一线城市,伦敦纽约东京,他们的人口年龄结构预期也不过就是在这个区间而已。如下图所示:

但即使在这么一片形势大好的情况下,我们还总是偶尔能听到一些人口或经济学家在时不时发出忧患的感叹声。他们在担心什么呢?

他们担心一个数,叫做总和生育率,而六普统计指出,中国的总和生育率仅为1.18,这是一个远低于代际更替的值(大约要在2.1以上才能实现代际更替)。

低了怕什么,开放二胎好了,甚至未来开放生育限制,难道还怕人不够么?中国人不是很能生吗?

呵呵。事实远非如此。在提高生育率这个问题上,许多学者均做出了不同结(li)果(chang)的判断。比如计生委信誓旦旦地说只要放开二胎,我国生育率就会蹭蹭蹭地提高1.5倍,但有些专家认为你放开八胎也没用生育率最多也不过能提高1.06倍而已,众说纷纭争执不下。

在这个问题上我们不妨引用梁建章的研究看看。梁建章曾经对中国知网1990至2010年共211篇中国生育意愿(理想孩子数)的文章进行了整理,得出下表。

可以看到,从90年代到00年代,中国整体生育意愿是降低的,而城市居民的生育意愿更远远低于农村居民和外出务工人员。假如未来中国的生育率能够达到1.4至1.8的水平,倒也是一个不错的结果。然而,生育意愿并不能代表实际生育率,二者之间往往有着巨大的差异。在日本和韩国的调查中,生育意愿都超过2,但实际生育率却都不到1.4。根据上述数据,梁建章认为,在没有任何限制下,中国的自然生育率也不会超过1.7。

好吧,我们就假设计生委忽然duang地一声被解散,中国再无生育限制,那么在最好的情况下,全国的总和生育率能够提高到1.7(即2010年水平的1.44倍)。那么会看到怎样的结果呢?我们将1.7这个值放入到人口推算模型中(具体可参看《人口控制,开给上海的一剂*》一文),得出以下结果:

如图所示,即使生育率上调至1.7,但自2010年起,劳动年龄人口水平仍在一路下跌:

至2030年,全国劳动年龄人口将减少1亿人;

至2040年,全国劳动年龄人口将减少1.5亿人;

至2050年,建国100周年之际,全国劳动年龄人口也“仅仅”将下降2.5亿而已。差不多扣掉两个日本。

2.5亿劳动年龄人口,很多吗?

我堂堂天朝13亿人口,区区2.5亿的减少而已,算什么,正好帮助天朝解决了人口过剩问题嘛。连计生委也涨红了脸,掐指一算,问道:19[%]缩减而已,人口的事,算是危机么?

这个计算没错,2.5亿劳动力的净减少,对于13.3亿人口而言,貌似只是19[%]的缩减。但它背后还隐藏着年龄更迭的杠杆作用:

看上去只有19[%]的缩减,但实际上却使全国的劳动年龄人口占比缩水了27[%],直接下降到51[%]的危险地带;同时相应地,老龄率也将从13.7[%]暴涨到31.3[%]。

这是毋庸置疑的人口危机。

幸运的是,中国是一个大国,因此人口的危机也并非均等地分布在所有的城市和地区当中。总有一些城市和地区能够逃出生天。

但不幸的是,这2.5亿劳动力缺口的黑锅,总是需要有人来背的。那么,到底是谁来背呢?

我们不妨先来看一下全国尺度的人口流动图。

从2005年到2010年各省流动人口规模上来看,在各自省内流动的人口比例占了全国人口流动总量的大头。大部分省级单元的省级流动比例均低于10[%]。也就是说,全国的人口流动性基本上被封闭在省一级的单元当中。而能够产生较大规模(大于10[%])跨省人口流动,大概只有这六个地区:北京、上海、天津、浙江、广东、福建。

那么,这些地区在跨省的人口流动中又扮演什么样的角色呢?请看下图:

我们把省内流动数据剥离出去,只保留省级之间的人口迁移,从图中可以清楚地看出,北京、上海、天津、浙江、广东、福建,这六个省级单位的跨省人口流动,全部都是净流入。

是的,它们不生产人口,它们只是人口的抽水机。

而它们抽取的水源,则来自上图中排名靠后的那些省份:河南、安徽、四川、湖南、湖北、江西,等等。总体而言,抽水的省份远远少于被抽的,这是一个清晰的遵循幂率规律的世界。

我们可以在空间上清楚地看到这两者之间的差异。请看下图:

从上图中可以清楚地看到,大半个中国的人口,以省为单位来观察的话,全都在净流出,而少数净流入的地区,则集中分布在东南沿海和北京天津两地。

因此,到底是由谁来背未来的2.5亿劳动力缺口的黑锅呢?

我不知道。但我知道的是,这有可能是上图中偏黄色的任何一个地区。

2050年,2.5亿劳动力的净减少,下跌至51[%]的劳动年龄人口占比,以及高达31[%]的老龄化率。35年后留给中国的并不是一个美好的未来。毫无疑问,“衰落”与“收缩”,将取代“发展”与“建设”,成为未来的我们和我们下一代更为熟悉的词汇。

客观地说,在中国无法做到像美国一样以优质和稳定的移民来确保自身整体人口结构合理性的情况下,有些地区就必然会衰落,或者是乡村,或者是城市。就像今天的日本一样。全日本人口都在减少,无数村庄城镇衰亡凋败,但只有东京和大阪都市圈依然挺立。

在人口负增长的时代,大都市将毫不留情地吸干周边地区的血液,以便自己能够生存。残酷吗?不,因为这是年轻劳动力自己用脚投出的结果。

未来的中国也一样。

最后,为了更清晰地看到未来,我们可以简单设计这样一组计算:

假如,北京、上海、广州三个一线城市的劳动力总量(比例就不提了,结果不敢拿出来给大家看)在2050年时仍然能够维持2010年的水平。

那么,这三个城市需要从哪些省份抽取多少劳动力资源才够呢?

完成这个计算一共需要四步:

第一步,先取出这三个城市净流入人口的来源进行分析,请看下图:

第二步,综合这三个城市的外来人口来源地的比例分布,计算后选择了前十名的省份,确定为“北上广”的劳动力补给省,请看下图:

第三步,计算“北上广”至2050年的劳动年龄人口缺口。我们假设这三个一线城市从2010年至2050年都不再有移民进入,那么其劳动力的缺口如下图所示:

第四步,将这三个城市的2050年劳动力缺口值按照比例分配到”供给省“,并且推算“供给省”在2050年的人口自然变化值,将这两个值叠加起来,即可看到在“北上广”抽满之后这些“供给省”所剩下的“血量”。请看下图:

当然,这只是这些省份被北上广抽血后的情景。其实这些省份本身也有不少抽血大省,比如江苏。它虽然被上海抽掉不少,但是它还能从临近的安徽河南等地补回来一些。总体而言,假如考虑全国情况,这张图里有些省份的血量会变得更低。

写在最后的话:

现在的年轻人总是在犹豫。究竟是要回归生活惬意的小城镇家乡,还是奔赴大城市或者“北上广”辛苦打拼开拓人生。包括我的同学朋友,也会问我这样的问题。

这是每个人自己需要去做的选择,我们无法干预。

但我想对他们说的是:

你还能在这些选择中犹豫,说明你无比幸福,因为你们的下一代和下下一代可能不会再有任何选择的机会。假如你最终选择留在了一个生活安逸风景如画的小城镇上,你也许会幸福地过完一生;但在你的子女到了你这个年纪的时候,很可能他们有且只有一个选择,那就是——

逃离他们终将衰落的家乡。

就是这样。

笔者公瑾论金主要专注国际经济,投资更需要顺应趋势同时对原油、沥青、白银、股票等大宗商品有深入的研究,有自己的见解。如果你做单不顺或投资经常资金缩水,那么你可以多关注本人。金融领域,博大精深,每天行情波折不断,我所能做的就是用我的研究经验,给大家帮助。投资等商务合作请加(薇.信gongjin688)(长按可以复制),投资有风险,操作需谨慎【解套,解锁,咨询,学习技巧,非诚勿扰】


标签阅读: 市场热点 环球财经

分享到:
举报财经168客户端下载

全部回复

0/140

投稿 您想发表你的观点和看法?

更多人气分析师

  • 张亦巧

    人气2208文章4145粉丝45

    暂无个人简介信息

  • 张迎妤

    人气1912文章3305粉丝34

    个人专注于行情技术分析,消息面解读剖析,给予您第一时间方向...

  • 指导老师

    人气1864文章4423粉丝52

    暂无个人简介信息

  • 李冉晴

    人气2320文章3821粉丝34

    李冉晴,专业现贷实盘分析师。

  • 梁孟梵

    人气2184文章3177粉丝39

    qq:2294906466 了解群指导添加微信mfmacd

  • 王启蒙现货黄金

    人气328文章3515粉丝8

    本人做分析师以来,并专注于贵金属投资市场,尤其是在现货黄金...

  • 金泰铬J

    人气2328文章3925粉丝51

    投资问答解咨询金泰铬V/信tgtg67即可获取每日的实时资讯、行情...

  • 金算盘

    人气2696文章7761粉丝125

    高级分析师,混过名校,厮杀于股市和期货、证券市场多年,专注...

  • 金帝财神

    人气4760文章8329粉丝119

    本文由资深分析师金帝财神微信:934295330,指导黄金,白银,...

FX168财经

FX168财经学院

FX168财经

FX168北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