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jinlinzi8 /金林子
据军事观察人士称,中国军事武器的“后发优势”对未来世界格局的影响不可忽略,据中国《21世纪经济报道》2月15日报道,由中国军方研制的北斗导航系统,因市场投资者看好“中国造”,二级市场早盘卫星导航板块走高,盘中多只北斗产业概念股迎来大涨。称,北斗系统有望成为继高铁后,中国又一张“走出去”的“国家名片”。
北京时间2月13日,社交媒体上出现了一篇文章,《中国制造的卫星将取代美国GPS》。这篇文章称,预计今年7月,北斗三号将发射6-8颗卫星,到2020年前后北斗1-3号共组成35颗卫星的天链,届时,北斗系统将具备像GPS一样覆盖全球、服务全球的能力。
美国GPS系统研发于1958年,而中国的北斗系统研发于1994年,“后发优势”对北斗系统来说,至关重要。为了搜集、监测核爆和应急通讯等一些军事目的,美国于1958年展开了一个军事项目并于1964年投入使用。这就是“全球定位系统”(Global Positioning System),简称“GPS”。以其全方位、全天候、全时段、高精度、应用广而被用于民用领域。
除了目前应用广泛的GPS,还有很多其他的卫星导航系统。目前,世界上有个GNSS(全球导航卫星系统)俱乐部——泛指所有的卫星导航系统,主要有GLONASS(俄罗斯格洛纳斯)、GPS(美国)、COMPASS(中国北斗)和Galileo(欧洲伽利略)。
中国研制北斗系统的原因是,在军事应用上不想受制于美国。1994年中国启动北斗卫星导航试验系统建设。现在,中国是继美国全球卫星定位系统(GPS)和前苏联的全球导航卫星系统(GLONASS)后,世界上第三个建立了完善卫星导航系统的国家。
中国对北斗系统给予了更多的期待——“一带一路”构想中,北斗系统被认为是一个通吃“民用与军事”两个领域的利器。
按照设想,2012年年末,随着14颗卫星组网覆盖亚太地区的计划完成,中国遂即将北斗系统向东南亚市场推出——老挝、文莱、泰国、巴基斯坦相继接受了北斗系统的进入。
2016年2月中国第5颗新一代北斗导航卫星发射,2013年北斗系统装备巴基斯坦军方后,巴基斯坦军方人士称,“这让巴基斯坦三军脱胎换骨了”。
军事观察人士指,2013年以来,中国在东南亚力推北斗系统,无论是军事布局或地缘层面, 北斗系统成为北京构建东南亚“同盟要素”中非常重要的附加因素。
在“一带一路”概念形成后,北斗系统的民用经济作用迅速被放大——“不少投资者比较认可的观点是,北斗系统有望成为继高铁后,中国又一张‘走出去’的‘国家名片’”。这成了中国对北斗系统作用温和的表述——中国将北斗的军事作用转化为对制造业的发展目标。
金林子认为中国的导航系统得益于“后发优势”的效果显现,在美国进入特朗普时代、英国脱欧导致欧盟处于分崩离析的状态下,中国有充分理由利用北斗系统并在“一带一路”的经济共赢层面上完成对亚太地区的布局,当然,这也只是中国布局全球战略的第一阶段。
文/ jinlinzi8 /金林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