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超越中国”这个话题已流传多年。
美国一些耸人听闻的报道将中国经济描述为“行将就木的巨龙”,称中国经济即将走向崩溃。而眼下,印度经济发展异常迅猛,已成为全球经济罕见的亮点之一,而且印度对中国似乎有一种天然的攀比心理,时时事事都要和中国对比一番,就拿原油进口这一件事,也要相互攀比一番,如果不把中国比下去,印度就不是世界大国。
不可否认,世界经济实力的天平已经开始向中国和印度的方向倾斜。随着两国经济改革步伐的进一步加快,中印在全球经济领域的话语权也将进一步加大。到2030年,中印两国将分别成为全球第一和第三大经济体。
任何人群都可从内部分为智者和愚者。持“印度超越中国论”的智者相当于股市中的“庄家”。在中国经济增速放缓、急需“新概念”、“新热土”的背景下,他们边造舆论边“建仓”印度。高盛最近预计2016年财年,印度经济将增长7.9[%],超过去年的7.6[%]。而中国官方则将增长目标定在6.5[%]到7[%]之间。
假如一个10岁的小男孩长得比现在的姚明快,至少也该问问姚明10岁那年长了多少,再预言“这孩子将来会比姚明高”也不迟。2015年印度GDP为2.18万亿美元。中国GDP突破2万亿美元是在2005年(2.05万亿美元),次年达到2.59万亿美元,同比增长26.3[%](不考虑汇率,以人民计算增幅为11.6[%])。相比之下,印度7.9[%]的增速值得恭喜,但算不上奇迹。
“印度经济三年赶超中国”,这话出笼也已近三年,也许还会流传若干个三年,直到无人相信!更多笔者文章,投资观点,技巧可查看原文或者百度怡芳点金。
“印度不是一个国家”
相似的历史在一定程度上意味着相似的未来。许多人把印度视为与中国一样的“文明古国”、“人口大国”,得出“中国的今天就是印度的明天”这个推论。印度是人类四大文明发源地不假,但却是有文明没国家。正如丘吉尔所说,“印度不是一个国家而是一个地区”。
印度的邦相当于诸侯国,享有很高的自治权,中央政府相当于“周天子”。至今,印度尚未实现秦始皇的“书同文、车同轨”,而且语言本身就是划分邦的主要依据(所谓“语言原则”)。
不幸的是印度有180种语言(其中宪法承认的有15种,比联合国工作语言多9种)外加700多种方言。
邦内讲不同言语的人一言不合就会爆发流血冲突,孟加拉邦、旁遮普邦都因此被拆分。印度使用英语是少数人的“专利”,主要集中在政府、高校和商界。独立之后,印地语成为第一官方语言,不过50[%]的印度人不会说。如今的印度,受过良好教育、熟练使用英语者在总人口中的比例不到10[%],集中在屈指可数的“国际化大都市”。
印度不仅过去、现在没有统一的语言,将来也不会有。如果想在印度搞统一语言文字是严重的“政治错误”,200[%]会出人命。没有统一语言不是小问题,说明“印度地区”缺乏起码的凝聚力,在严格意义上不应视为统一的国家。
汉语则在中国数千年来一脉相承,甚至连入侵的外族(满族)都甘愿放弃自己的语言文字,这才是真正的“民族大熔炉”。最近,富士康传出在孟买附近兴建iPhone生产基地的消息。预计将招募100万人,假如要求都会讲英语。
问题还没有解决,富士康会向工厂派出数以万计的管理及技术人员,这些人多半来自台湾和中国大陆,他们可不会说马拉地语。再比如要开发一款大众APP,以13亿印度人为目标用户,要用多少种语言?宿艺举过一个例子:印度本地最流行的新闻阅读类应用NewsHunt(类似中国今日头条)支持11种语言。
打破割据、建立统一国家是庞大的系统工程,“软件”、“硬件”缺一不可。前者可概括为文化凝聚力,后者构成强大的“国家机器”。秦始皇2000多年前做到的事,印度不知多少年后能做到。更多笔者文章,投资观点,技巧可查看原文或者百度怡芳点金。
土地难得、廉价劳动力是伪命题
1973年至1990年间,先后爆发了三次“石油危机”,每桶原油的价格从3美元涨至40美元一线。主要发达国家经济均出现负增长,其中日本一度下降20[%]。石油危机对发达国家制造业冲击尤其严重。人力成本高,能源价格飞涨可谓雪上加霜,低附加值产业难以为继,刚刚开始“开放”的中国获得千载难逢的机遇。
与中国相比,印度在土地及劳动力方面都没有优势。首先是土地。印度征地之难举世皆知,依据现行《土地法》,企业征地需获得80[%]受到影响的家庭同意。在莫迪政府积极推进下,2015年4月印度下院通过了《土地法》修改草案,规定印度工业走廊建设以及高速公路、铁路网建设等“公共用地”,政府可不经农户许可以市场价收购,同时补偿给农户每家一个工厂工作名额。
同年9月,该修改草案被宣布失效,莫迪政府的“土改”再次以失败告终。富士康搞这么大动静为的是让自己的项目成为“印度吸进外资”的典型,让“给富士康土地”上升到国家战略层面。
退一万步讲,即便富士康拿到1200公顷土地也只是“特事特办”的特例,并不意味着工业用地问题得到解决。印度地方政府控制着一些工业用地,外资还可以通过兼并印度企业获得土地。印度基础设施落后一直是制约制造业发展的瓶颈,土地则是瓶颈中的瓶颈。以交通运输为例,印度在英国殖民时间拥有全世界最大的铁路、公路网,但条件差、运力低,需要大规模改造和兴建,势必涉及跨邦土地征用,难度更大。
其次是劳动力。
不明真相者总以为印度有13亿操流利英语的劳动力,随时准备接受雇佣并愿意每周7天、每天16小时地工作。正如上文所说,英语流利的印度人只有几千万,最优秀的已被美国“收割”,其它聚集在孟买、新德里、班加罗尔大大小小的IT外包公司。
还有一点绝对不可以忽视,那就是制造业需要掌握熟练技能的工人及一线技术人员,此类人才的匮乏甚至阻碍着美国制造业的回归,何况印度。最后,印度是宗教国家且教义的“内核”是随遇而安。不论威胁还是利诱,都不能让印度人像中国人那样卖命工作。更多笔者文章,投资观点,技巧可查看原文或者百度怡芳点金。
低端劳动将被人工智能替代
真正给中国制造业带来威胁是美国而不是印度。2008年经济危机以来,奥巴马政府高调推行“美国制造业回归”。在这样的背景下,苹果公司把Mac电脑的制造从中国转移回美国,福特汽车从中国、墨西哥撤回部分岗位,英特尔计划让75[%]的产能回归美国,星巴克将陶瓷杯的制造从中国迁回美国……
发达国家的人力成本居高不下,美国产业工人平均薪资福利高达7.8万美元/年(折合4.32万人民币/月)。这些国家重拾制造业的底牌是人工智能:机器人系统的性能正以每年5[%]的速度提高,而价格持续下降。预计到2025年,机器人系统价格将降至10万美元,美国制造业25[%]的工作量将由它们来完成。因新增就业岗位有限,美国制造业此轮复苏被称为“无就业复苏”。
土地问题拖累印度基础建设和制造业的发展,即便十年以后上述问题得到解决,印度廉价劳动力*的也只能是简单劳动。花10万美元上一套机器人系统还是到万里之外雇佣100名说“马拉地语”的印度人,让美国人选择去吧!中国制造业成功的天时、地利、人和,印度都不具备。
诚然,印度的经济增长速度确实令人惊讶,但是过度沉迷数字的变化,可能使得经济增长并没有看上去那么美好。印度对于央行降息的呼声渐高,政府希望降息来刺激经济。而央行则希望通过调控来抑制通胀,印度经济的发展陷入了一场矛盾当中。或者不止是一场增速和通胀的大矛盾,而是一场由此引发的更大的麻烦。
笔者怡芳点金【V信sfdj881111】对投资(原油沥青,天然气,白银)等现货,股票、发售投资有交流需要的朋友。每天行情波折不断,我所能做的就是用我多年的研究经验,给大家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