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正在进行的山东省两会上,有政协委员提出,目前济南已“身陷重围”,应加快发展,向全国性中心城市迈进。济南怎么“身陷重围”了?济南加快发展对山东有多大的意义?嗷夜哥和您说道说道。
济南已被国家中心城市“包围”
在全国上下都在“撸着袖子加油干”的当下,济南也不甘落后,提出要积极打造全国重要的区域性经济中心、金融中心、物流中心和科技创新中心,拆违、治堵、治霾等民生工作也在强力推进。但一贯低调的济南,仍面临着尴尬的境地。
作为全国经济第三强省的省会,济南2016年GDP6800亿元,在全国城市中排20名开外。即便在山东省内,济南也屈居青岛、烟台之后。省会城市GDP在省内排“老三”,这在全国其他省份绝无仅有。
现在,济南作为国家定位的区域中心城市,已经被国家中心城市包围。在700公里半径内,北有北京、天津,南有南京、上海,西有郑州,东有省内的兄弟城市青岛。郑州近年来发展迅速,2016年GDP已达7900亿,是济南的近1.2倍,青岛更是首破万亿大关,排名全国第12,是济南的近1.5倍。
对济南来说,现在到了奋起直追的最关键时刻,否则眼见其他城市强势崛起,济南恐怕短时间难以摆脱“洼地”的窘境。对山东来说,虽然17市中有15市进入全国百强,仅次于江苏13市全入围的成绩。但一方面,山东各市的位置排名并不特别靠前,山东明显是“有山无峰”的局面。另一方面,青岛、烟台发展地处东部海岸,对辐射相对落后的中西部地区难免鞭长莫及,山东中西部发展亟需强有力的龙头带动。
大城市有多重要?这里面学问多
正如我们所熟知的,大城市的重要性,首先体现在其对周边城市的辐射。例如,济南的发展,养活了周边城市不少为济南*商品或服务的人。不仅是青岛之于烟威、上海之于苏杭,全世界绝大多数大城市都会产生一个成熟的都市圈。
长三角已经成为成熟都市圈,上海功不可没
但这次嗷夜哥想要着重提及的,是一个钱的问题。地区发展需要钱,而政府的收入大半来源于税收。想要增加政府税收,除了招商引资外,还得需要一个大家并不陌生的词汇:“总部经济”。而对山东来说,所谓的群山无峰,指的就是缺乏一个吸引总部经济的城市。
至于原因,嗷夜哥慢慢道来。
2017年初,正是各地陆续公布2016经济数据之时。嗷夜哥对比几个发达地区的财政收入和GDP,GDP排名第三的山东,在财政收入榜上排名第四,原因是上海市的财政收入超过了山东。而在具体数据上,山东与江苏、广东的财政收入差距,要远远大于三省在GDP上的差距。山东的财政收入,甚至还不到广东省的六成。而经济体量只有山东7成的浙江,其财政收入也达到了山东的9成。
再来看几个大城市的数据,北京的财政收入也接近山东。天津的经济体量只有山东27[%],财政收入也达到了山东46[%]。其中,北京、上海的税收收入,均占据财政收入的8-9成。
部分省市GDP和财政收入比较(单位:亿元)
当然,影响地方财政收入的原因有很多,例如经济增长效率、收费情况、中央返还税收等情况,但一线大城市(北京、上海、天津)和拥有一线城市的省份(广东、浙江)这这方面的优势是显而易见的。
更直接的数据,是通过衡量税收和税源的比例来得到的,经济学中称之为“税收背离指数”。而近年来诸多学者的研究,得出的结论也证实了嗷夜哥的那个猜想。上海、北京、广东、天津等地区为税收背离的主要税收流入地和受益地,而河南、山东、湖南、河北等地,为税收背离的主要税收流出地和受损地。
也就是说,在河南、山东等地,很多经济活动并没有转化成税收上交当地财政,而是流入了北京、上海等地,成为了他们的税收。
总部经济匮乏,山东吃了哑巴亏
为何会出现这种情况?包括国家税务总局原副局长、中国注册税务师协会会长许善达在内的诸多学者认为,是当前尚需完善的政府间财税体制造成的。
我们分情况来说,北京某家企业决定在其他省份,如河北省,开设一个工厂。北京需要把厂房、人员等迁出。等新工厂开工建设,其产生的GDP会计算在河北省内。但至于税收,则要看各地政府的协商。2015年刚刚出台的京津冀产业转移办法就规定,新工厂的税收由迁出地与迁入地五五分成。
其实,上述规定只是针对于京津冀产业转移的一个特殊规定。按照目前现行的政策,公司总部和分公司之间的税收,也要实现分成。具体分成方法是,所有地区分公司产生的税收(此处单指属地税所有的部分,因为属中央税收的将直接上缴国税)经计算后,25[%]归于总部所在地的政府,50[%]归分公司所有,25[%]的按照各分公司经营收入、职工工资和资产额,在分公司之间分配。
部分省市税收背离状况,正值为净流入,负值为净流出(2010年数据)
这一政策其实已经最大限度地调解了各地之间的利益关系。但我们也得看到,即使总部只产生少量经济活动(如人力、办公用品方面),总部所在地政府也会取得所有分公司25[%]的税收。
其实,造成国内地区间税收背离的因素还有很多。例如资源税征缴制度不完善,会造成东西部省份税收背离,但对于山东、河南、河北等地来说,总分公司之间税收制度则是主因。鲁豫冀等省份,频临京津,又长期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很容易成为大企业分公司所在地。加之这些省份长期缺乏大城市,总部经济不发达,长期成为税收流出地,也就不难理解了。与鲁豫冀情况类似的,还有江西、湖南、安徽等省份。
其实,鲁豫冀的情况,之前曾在江苏和浙江出现过。以江苏为例,直到2010年,其还是税收净流出地,其主要原因是苏北经济欠发达,苏南虽然发展迅猛,但大多是承接了上海的产业转移。但在2014年,江苏却已经成为了税收净流入地。这其中,离不开南京、苏州两个后来崛起的大城市。
济南可“先富带动后富”
近年来,苏州凭借其优惠政策,成功地将上海不少企业搬了过来,成了地地道道的苏企,而南京则凭借省会之力,不仅发展了一批土生土长的大企业(如苏宁、雨润等),还吸引了一批外企的中国区总部落户(如AO史密斯等)。
南京作为省会,对带动全省经济起到了重要作用
而比江苏更成功的,无疑是浙江。其省会杭州拥有阿里巴巴、网易、娃哈哈、农夫山泉等大企业,涵盖传统产业与互联网新贵,其自然也成为了税收流入地。
当前,中国在确定总分部所在地间税收分成时,采取的其实是国际通行的比例。但目前中国财税关系存在的主要不足是,部分税收缺乏地方间平行流动,或是缺乏中央专门性的、对税收流出地的转移。该情况已经被多名财政专家关注,未来也亟待解决。
但当前,作为一个地方政府,最现实的还是适应这种财税体制——发展属于自己的总部经济。可要吸引总部驻扎,不能缺少的便是大城市的带动。而要发展大城市,集全省人才、交通等各种资源于一体的省会自然是首选。先有成都集全省之力,发展到目前的国家中心城市之一,后有河南依据其交通便利,提出要打造中部物流中心。就连地处西南的贵州,也提出要建设大数据中心。
当然,成功的将总部经济建起来并获得相应的税收,应该只是济南这种省会城市的第一步。当省会城市发展起来后,就应该反哺其他城市,正所谓“先富带动后富”。而在经济发达的山东地区,这一设想无疑更加容易实现。山东本身产业结构完善,人才、资金都不缺乏,缺少的只是一个有带动作用的大城市。
公瑾认为:投资如战场,炒房或现货投资都是一样!但在现货市场个人感觉比楼市稳定的多,现货市场就是有经验的人获得更多金钱,有金钱的人获得更多经验的地方。
本文由公瑾论金(微ID:gongjin688)供稿,主要对油银天然气等大#宗商品行情分析和指导,讲真话,是财经爱好者不可多得的良师益友!非诚勿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