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体经济是经济发展的基石,离开实体经济这个强大根基,经济发展就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实体经济水平越高,经济实力就越强,抵抗风险的能力也越强,这是现代经济发展的硬道理。
振兴实体经济,也讲究个“辞旧迎新”。“辞旧”,要讲究一个“狠”字,别怕“疼”;“迎新”,要讲究一个“容”字,别怕“乱”。
新年钟声响起,几条好消息给这个寒冬平添喜气。
地产大佬出手了。在冬季达沃斯论坛上,中国首富王健林坦言,正在考虑投资开设连锁医院,且万达已投资150亿元在上海、成都、青岛建设3座综合性国际医院。在不少企业“脱实入房”之际,万达瞄准服务短板,大举布局实业,让人眼前一亮。
传统行业突围了。太原钢铁宣布成功制造碳化钨球珠,正式结束钢铁产量、圆珠笔产量第一大国每年花费1500万美元进口笔尖钢的历史。太钢的突围,无疑为传统制造企业注入强心剂:即便身处产能严重过剩行业,也能在迈向中高端中提质增效。
新型业态爆发了。元旦后刚获得2.15亿美元融资的摩拜单车,春节前又与富士康达成战略合作协议。受益于以摩拜单车为代表的共享单车业蓬勃发展,国内自行车制造商一年就获得了逾160万辆自行车的订单,产业正迎来新一春。
在“脱实向虚”成为经济界年度热词、“关厂炒房”成为企业界年度怪相、“卖房保壳”成为二级市场年度奇招的当下,这些投资实体经济、投身实体经济的企业,令人尊敬,更发人深思:明明中国的市场这么大,中国人的消费潜力这么强,可为啥一些中国企业却越干越不赚钱?
俗话说,“旧的不去新的不来”,对于实体经济亦然。实体经济不是不赚钱,而是用老办法、旧模式赚不来钱。几十年的改革开放奇迹,让我们形成了经济增长的思维惯性和行为惰性,让很多企业家对经济新常态看不清、想不透、拿不准,导致了新旧动能转化缺乏强有力的突破口和稳定器。换言之,振兴实体经济,就跟咱新春过节一样,也讲究个“辞旧迎新”。
当然,要振兴实体经济,最根本的任务还是要落在改革创新上,特别是要通过深化改革,不断降低实体经济发展的制度性成本、税费成本、融资成本、流通成本等。同时要深化国企改革,建设法治化的市场营商环境,为民营企业营造公平竞争环境,使中小微企业能够更好参与市场公平竞争,发挥外资企业对促进实体经济发展的重要作用,提升实体经济微观主体的发展能力。如此,实体经济才能够真正振兴,才能在经济转型中发挥*的作用。
创新本身就是一种破坏,必然伴随着对既有规则秩序和利益格局的突围,甚至颠覆。如果监管者把这种“突围”“
实体经济强,则中国经济强。鲁迅先生曾说,“愿中国青年都摆脱冷气,只是向上走,不必听自暴自弃者流的话。能做事的做事,能发声的发声。有一分热,发一分光,就令萤火一般,也可以在黑暗里发一点光,不必等候炬火。”值此新春之际,以此段话与企业家、监管者共勉。
文/毛小兰;外汇分析师,对白银、黄金、原油、外汇,股指分析有独到的见解,对于投资感兴趣却无从下手或已经接触但不理想的朋友,笔者-V信:maoxl8 -扣扣2695924312【长按可复制】,获取行情走势分析,操作指导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