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个月前,当当在争议声中完成了私有化,从2010年上市时市场份额超40%的“电商一哥”,到现在的1.4%,不免让人唏嘘。当当CEO李国庆在开场时也感叹,“当当整整17年了,17年我头发也白了就干这么一件事。”
当当这17年几经转型,但定位始终摇摆不定,2010年开始向百货化转型后,李国庆曾表示:“百货才是当当未来的战略,即使拿当当图书赚的钱贴百货也要持续搞百货。” 不过,当当的辛苦转型却没能扭转消费者的认知,消费者对于当当的印象始终停留在“当当是卖图书的”。
而市场数据也证明了这一点,目前在图书市场,当当依然是中国最大的图书零售平台,以45%以上的市场份额居于榜首,比位居第二、第三位的总和还要多。另外,当当的图书*占到了整个平台的60%以上,也就是说,图书仍然是当当目前最有优势的品类。
当当显然也意识到了这一点,所以决定全力回归自己的主战场。当当还没有退市前,为了充规模而做了日百、服装等一些低毛利的品类,私有化后的当当,没有了报表压力,所以会把一些亏损的非图书品类逐渐去掉,把更多的精力、资金和资源投入到图书中去。
不过,随着阅读的移动化、碎片化,如今的图书市场越来越难做,虽然仍在保持增长,但增速在逐年放缓,网上书店的*增长也在逐年收窄。面对“危机四伏”的图书市场,当当要做的是变革和精细化运营。
2017年,当当将把重心主要放在实体书店的扩张和知识门户的搭建。
目前当当的实体书店主要有三种体量:300平米以下目前有140家,主要是开在超市;1000——2000平米的有3家,主要是做图书、餐饮、文创等体验业态的综合性书店;5000平米以上的是更多业态组合的文化综合体,这种大型书店将在2017年落地,目前在选址中。
当当预计未来几年要开设1000家左右的实体书店,线上线下采取同价。线上线下将形成一个良好的互补关系:一方面,线上的*大数据可以用来指导线下的选品备货;另一方面,线上书籍品种齐全,可以对线下形成补充;此外,线上还会为线下导流,比如,线下有促销或者签售活动时,当当会推送给这个书店覆盖的线上顾客。而线下对于线上来说,则*了一个文化交流的场所,让阅读体验更加丰富化。
小兰认为当当的目标是长远的,首先最重要的是把全民阅读的氛围营造起来,毕竟当当在整个图书*里,占线上的半壁江山,如果整个阅读市场,因为当当开实体书店,让阅读能够有所提升,每提升一点,当当就能拿到0.45[%]。
过去17年,当当完全是一个卖书匠,没能做成一个阅读平台。每天一个书上产生的评论,所有的品种加起来七八万条,这个产生量是很大的,但是当当没有把它拆解化,没有用人的属性分开。
未来当当会花更多的精力在知识门户的搭建上,将当当读书和当当购物的APP打通,把当当的社区打造成豆瓣和知乎的综合体,也就是集知识分享和问答于一体。毕竟,很多图书中问答的回答者都是作者和编辑,而当当正好掌握着这部分资源,所以当当去做知识问答是有天然优势的。
不过,在小兰看来,基于读书而建立起的兴趣社交毕竟只能形成一个“小团体”,无法与熟人社交的粘性相比拟,连豆瓣和知乎都尚且没能成为阅读者们的朋友圈,当当这个社交领域的新手又将如何让平台上的“专家”与“吃瓜群众”们“活”起来,这可能不仅是当当需要思考的,也是豆瓣和知乎在等待的答案!
笔者毛小兰(微信:maoxl8)是金融投资分析师,从事金融行业多年,研究国际局势和热点事件。金融领域博大精深,每天行情波折不断,我所能做的就是用我多年的研究经验,给大家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