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一段时间以来,有关日外资大规模撤离中国的消息,引起了舆论的广泛关注,于是,各种担心也接踵而至。难道中国的投资环境已经严重恶化?外资这样撤离会不会引起连锁反应啊?难道中国利用外资已经进入了转折关头等等,一时间,好象外资真的在大规模撤离中国一样。
1月10日,希捷苏州工厂正式贴出了解散公告,公告上称,“由于持续优化运营效率的考虑,根据董事会决定,希捷不得不做出提前解散中国苏州工厂的决定。对于将因此受到影响的相关员工,我们深表遗憾,本次提前解散苏州工厂是细节继续缩减全球生产规模、以更好适应现在及未来市场需求的措施之一。
然而有舆论凭个别现象就悲观地推测,中国吸引外资的能力在下降,外资正在大规模逃亡中国,然而,事实真的如此吗?
外资出现“撤离潮”? 数据不支持
商务部数据显示,2015年中国吸收外资增长6.4[%],2016年前9个月又增长4.2[%],连续24年中国位居发展中国家实际利用外资的首位。数据还显示,今年1到9月,全国新设立外商投资企业21292家,比去年同期增长12.2[%]。
当前外资企业的迅猛发展,在广东和浙江两个具有代表性的沿海大省表现得尤为突出,在广东,贸易便利化的显著提升,也使广东自贸区成为名副其实的“吸金王”,挂牌至今年2月底新增外资企业2892家,合同外资1865亿元人民币。其中,新入驻港澳资企业截至去年底已达2507家,占总新增外企数的87[%]。
在浙江,今年前三季度新批外商投资企业1475家,实际外资122.7亿美元,同比增长8.3[%],完成年度目标76.7[%]。同时,浙江外商投资大项目数额也在持续增加,前三季度新批总投资1亿美元以上项目42个,投资额达到105亿美元,同比增长32[%],涉及新能源、高新技术、新材料、物联网、食品等行业。
中国美国商会的一项调查数据也显示,其超过60[%]的会员企业将中国列为全球三大投资目的地之一,68[%]的会员企业有扩大在华投资的计划。
事实上,近年来,外资撤离中国并不是一件稀奇的事,特别是一些较为有名的企业把生产基地转移到印度、越南等国,也常可听到。但是,这并不是外资大规模撤离中国的前奏。因为,有走就有来,在某些外资撤离中国的同时,新的外资又进入到了中国,也就是说,中日美关系确实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了美日资来中国投资的热情,外资来中国投资的步伐也稍稍放慢了一些。
但是,并不意味着外资已经打算全面撤离中国、把来中国投资的门全部关上了。更多情况下,外资的撤离是一种战略调整,是从过去的低端制造、加工基地等逐步转身其他方面,尤其是中高端制造。一方面,中国对外资利用的要求也在提高,过去那种完全靠拼资源、拼劳动力的外资,已经被中国排除在利用外资之外;另一方面,外资,包括日资在内,面对中国劳动力成本上升、环境等资源保护要求提高,也在进行战略选择,对进入中国市场进行策略性调整,而不是不愿再来中国投资。
数据显示,1-8月份,日本企业对中国的投资为20.6亿美元,仅比去年同期下降3.73[%]左右。也就是说,如果今年后几个月投资的速度更快一些,有可能保持去年的水平,又哪里来外资大规模撤离中国一说呢?
笔者作为一名宏观经济学者看来也许正是因为如此,中国官方也未对此次外资大规模撤离中国的新闻作任何回应,而是等待事实的自然证明。实践也充分说明,这是一次“乌龙”,甚至连“乌龙”也谈不上,而是一些唯恐天下不乱者透过标题来做文章,故意扰乱视线,挑起事端。好在舆论能够及时“收兵”,没有让其发酵下去,作为中国国民我们只有强大了自己国家也随之更强,我们应该考虑如何在财富日益缩水的年代完成自我资本的积累,而中国企业们,自强自立吧,为国家而战,为民族而战,为14亿同胞而战!
笔者经常关注国际形势和重要消息面,同时对现货、期货、股票等投资产品有独特的研究。笔者觉得投资是资金管理的一种方式,虽然钱不是万能的,但没钱同样万万不能。既然选择投资理财,就要对自己的资金负责,自身也要学会如何去规划资金,如果你正好在寻找投资伯乐的路上,笔者(威信:LW50583376)比较强调双方之间的配合,相互交流,相互的去学习,沟通到这个行情,才可能把投资做好,把资金利润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