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所周知,伴随着电商平台的逐渐崛起及消费需求的不断变化,促使整个实体消费模式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在这样的局面下,实体店也走上了一条岌岌可危的道路,各种劣势尽显,未来零售百货业将面临更加严重的“倒闭潮”。
最近这几年,电商发展势头迅猛,不论是天猫、淘宝、京东、唯品会等等电商平台,从服装、电器、化妆品等各个行业对零售业发起了一次又一次冲击,尤其以淘宝更甚,只有你想不到的,没有淘宝卖不了的。当想要找一个商品时,大家的第一反应就是淘宝搜同款。
实体店哀鸿遍野,凶手真的是马云吗?
无独有偶,根据《第一财经周刊》的报道,今年上半年,关闭的41家店铺中,位于一线城市的店铺关闭数超过一半。其中,一线城市关闭7家,占17.07[%],新一线城市关闭15家,占36.59[%],一线与新一线两项合计关闭22家,占53.66[%]。
此外,二线城市关闭11家,占26.83[%],三线及以下城市关闭8家,占19.51[%]。可以说,位于一二线城市的关闭店铺超过80[%]。这些关店商家中不乏:摩尔百货、友谊商店、金鹰百货等有名百货企业,家乐福、沃尔玛、华润万家、华润苏果等商超巨头也榜上有名,但是,笔者不禁问实体店倒闭,凶手真的是马云们吗?
我个人认为对于实体店来说,因为自己生意不好,加上高昂的店铺租金等成本支出,自然将矛头指向到了阿里巴巴等互联网电商平台。乃至有实体店表示,零售生意全被阿里巴巴等电商抢走了。但是,同样是2015年上半年,中国网络零售市场交易规模只占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11.4[%]左右。
这事跟马云有一小部分关系,但是并不是重点,主要还是房租。举个例子,10年前在深圳开个小店,一个月能赚1W,月租3000块,剩下7000块,这个收入在当时很不错了!现在,同样一个小店,进场就要茶水费进场费10+W,随着现在店铺越来越多,竞争大,一个月勉强算一样赚1W吧,可是现在深圳随便一个普通位置的店铺租金就得1W起步,你生意好,房东随时涨租金,生意不好,固定一年一涨,现在签合同很多都是一年一签,想签就房东都不给,以前是房东求着你要签5年10年,现在你求都没用!所以不是店铺不赚钱了,而是钱都给房东赚去了!!还有一个,现在赚1W还没以前的5000好花!
换而言之,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中,依然有超过8成的生意属于实体零售市场。这如同现在风靡的互联网外卖和智能出行平台一样,虽然在一线城市非常火爆,但是综合全国来看,还远远没有超过传统行业所占的比重。
做过电商、开过淘宝店的人基本上都知道,在淘宝上开一家店很简单,但是要存活下来却很难,能存活下来的店铺不足10[%],存活下来的这10[%]也不一定都赚钱。而且最近几年,在实体店频频关门的同时,电商也出现了所谓的“倒闭潮”。
难题撂在我们面前:实体不行了,互联网也不行了,我们何去何从?
看看邻居日本,互联网化程度其实领先中国,但实体店依然是民众的首选,电商是作为在体验之后的便利性辅助。为什么会出现与中国截然不同的局面?原因自然是日本交的是消费税,线上线下都一个样,价格都是透明的,而实体店的服务又做到了贴心到家程度,给人一种宾至如归的感觉。这样一来,电商就没有太大的竞争优势了,至于能够维持一种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
跟紧趋势,积极参与新经济,中国的经济未来的转型一定是大趋势,实体店与电商竞争确实极不对称,实体店面临增值税、营业税等税种,还有卫生、消防、工商等费用,最后还有逐年攀高的房租,这些支出可不是小数目,而电商恰恰可以规避掉。也说是说,实体店将这些支出转嫁给了消费者,而对于电商而方,恰恰相当于让利给了消费者。于是,线上线下已然出现了两种价格机制。众所周知,消费者是有选择权,他们当然想规避被杀猪的可能。
笔者我个人看来他山之石,可以攻玉,答案似乎非常明确,一方面亟需线上线下公平竞争的市场体系的建立,另一方面则是在强调工匠精神的今天,把产品做到极致,打造自己的品牌,或许是一条出路。第三是学会跨界打劫。这是一个跨界打劫的时代,你不跨界,别人就会跨过界来打你,卖手机的做汽车、做聊天的开银行、玩游戏的卖脑白金,如果有一天你输了,连对手是谁都不知道,这就是时代,这就是命运!
本人专注研究国际形势以及各国之间的动态,同时也是CFA资格证金融特许分析师,多年市场实战操盘、对冲基金操控经验。对现货大宗商品等分析手段有深入研究、见解独到、准确率极高。若对投资(原油、沥青、天然气、铜、黄金白银、股票一级外汇)感兴趣却无从下手或者已经在接触却并不理想的朋友,添加笔者微信:LW50583376(长按复制),获取更多投资实时资讯、行情走势分析,交易策略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