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各产油国均达成了减产协议,这是自2001年以来,各国共同为缓和全球石油产量过剩所作出的最大努力。然而,原油市场除了供应端之外,还受需求端影响,其中一个极其重要的因素就是中国。
近期,OPEC与非OPEC国家达成的限产协议对于减少全球石油供应、提振国际油价来说意义重大。据权威机构预测,2017年原油市场约有7.4万桶/天的原油供给富余,原油供需再平衡的局面可能不会出现,但是原油供给过剩的局面将会持续得到改善。
2017年油价将小幅上涨,下半年油价或因近年来投资乏力而突破至60美元/桶,但全年平均价格仍然维持在55美元/桶。
短期内,我们或许会看到减产对全球油价的支撑。然而,即使冻产协议达成且严格执行,由冻产造成的油价上升或将进一步刺激美国页岩油产量上升;同时,它也将削弱全球原油需求的增长。因此,2017年全年油价在供需基本面转好的情况下将波动上行,但不会超过60美元/桶。
中国在未来油市中的角色
除减产协议影响油市外,中国的原油进口也同样是油气市场持续复苏的关键。
一直以来,中国是亚洲最大的原油进口商,是世界最大的油气市场。过去十年中,中国庞大的原油需求量也是油价攀升至100美元/桶的重要推手。如今,中国原油进口量创新高,一跃超越美国,成为全球最大的原油进口国。
据海关数据统计,2016年前11个月中,中国原油进口量增长了14[%]至750万桶油当量/天,两次创下月度新高。然而,据彭博社调查分析,2017年亚洲国家的原油需求量仅增加了4.8[%]。
一直以来,中国私有炼化企业的原油供应需要依靠国有油企,如中石油和中石化等。但从去年开始,中国政府开始鼓励私有企业投资能源行业,也就是说,他们可以自己申请进口原油,这也是中国原油进口量飙升一个重要因素。
中国或将成为全球油市最大的黑天鹅
事实上,中国的原油进口量增加并不是因为国内燃油消费需求的增长,而仅仅是因为目前低油价的有利形势,中国趁机增加原油战略储备。据报道称,中国已在增加战略油库数量,抓住现在的低油价机会大举买进。中国将购买的大量原油直接转入战略原油储备库中或精炼为成品油后用于出口。中国在低油价时期大量进口原油,并在今年加快了原油储备基础设施的建设速度。
我们对中国原油储备量进行一个简单的估算(将中国的原油进口量和国内产量相加,再减去其炼油厂消耗的原油)不难发现,中国成品油出口量的增长、原油储备和国内产量的下降,足以抵消原油进口量。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中国原油的进口持续增加,是对原油市场的一种支撑,是有利于产油国的。
前几年,由于中国经济持续高速增长,GDP增速长期保持在10[%]以上。那时的中国会不惜成本地进口原油,中国的原油进口策略不怎么受到国际油价波动的影响。然而随着中国经济进入新常态,这种不惜成本的做法发生了改变。
在低油价形势下,中国的原油储备速度很可能超过战略石油储备设施的建设速度。这时,中国会启用国内的商业储备设施存储原油,待战略石油储备设施建成之后在进行转移。中国在逐步完成其原油储备目标,这说明中国政府还会继续采取这种灵活性策略。
具体来说,中国还会继续在低油价时期进口原油。但是当油价上升到一定水平之后,中国进口原油的步伐就会放缓。这也就是说,2017年,油价升至一定值时,中国将不再实施如今的原油进口政策,到时候,必将对产油国产生重大影响。
尽管OPEC与俄罗斯等国主要关注石油的供应端,不会过多关注中国的因素。但是一旦像中国这样的原油进口国的需求减少的话,那么产油国为冻产协议所做出的种种努力很可能会付之东流。
众所周知,市场价格总是上上下下、不停运动。过去一直如此,将来也一直如此。依我之见,在那些重大运动背后,必然存在着一股不可阻挡的力量。了解这一点就完全足够了。如果你对价格运动背后的所有原因都不肯放过,过于琐细、过于好奇,反倒画蛇添足。你的思路可能被鸡毛蒜皮的细节遮蔽淹没,这就是那样做的危险。只要认清市场运动的确已经发生,顺着潮流驾驭着你的投机之舟,就能够从中受益。不要和市场讨价还价,最重要的,绝对不可斗胆与之对抗。
市场需要有这样的争议,才叫市场。但是在我看来什么美联储,什么OPEC就是没事找事,为了各自的利益动不动就撕逼,引起市场不小的动荡。目前很多投资朋友都喜欢问我行情今天怎么看,下周行情走势,还会涨吗,什么时候回调,下探幅度多大等等诸如此类的问题。这些问题空闲的时候还是会给大家分享一下大趋势的看法,以及结合盘面的技术分析,分享对接下来走势的看法。但我想告诉大家的是,分析只是预测行情,行情本身是不受预测约束的自由体。所以,具体进场点位的把控还是要从盘面上反映的信息来识别,比如RSI配合布林轨线出现超买超强信号,再结合短时K线图确认成立后就是进场信号,这时可以选择果断进仓操作短线,不是很确定就多观望等待行情明了,以不变应万变,毕竟沉着远远胜于怀疑焦虑,同时不做单远远好过做错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