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一(12月12日)中国人民银行数据显示,人民币兑美元中间价报6.9086元,较上日下调114点,下调幅度为0.17[%],为11月25日以来最弱水平,再度跌破6.9元关口。美元兑在岸人民币开盘后触及6.9151高位,亦为近两周来最高。
人民币近期持续贬值,最主要是受到美联储加息预期下,美国国债收益率上升,美元指数大涨的打压。随着12月13日的临近,美联储加息预期高度升温,市场已认定本周美联储利率决议定会加息,且可能加息25个基点,当然不排除加息0.5[%]的可能。
美联储若加息,将代表美国正式结束应对金融危机的宽松货币周期,美元会进一步走强,中美利差收窄,在中美两国经济基本面分化的背景下,我国会面临短期资本流出风险,进而会加大人民币贬值压力。我国人民币贬值的压力将会只大不小。
除此,加息还会进一步加大我国工业生产领域业已存在的通货紧缩压力。因为美元与大宗商品价格之间存在显著负相关关系。加息意味着美元走强,大宗商品价格走弱。
历次美联储加息政策实施后的三个月,受资金收紧影响,美国股市出现调整,新兴市场震荡更大。对于尚不成熟、比较脆弱的中国资本市场,带来的冲击可能会更大。
我国降息降准政策空间被压缩
目前,因国内存在较大经济下行压力和通货紧缩风险,需要保持适度的流动性稳定增长。如果我国央行进一步降息降准,将使人民币汇率面临贬值压力,特别在美联储加息的背景下,中美货币政策反向操作,可能会导致海外资本做空力量陡增,加剧资本外逃和人民币贬值压力,从而对整体经济形成不利影响。因此,美联储加息将会明显压缩未来人民币降息降准的操作空间。
如果美联储加息,如果中国资金外流严重,中国很有必要跟随美国加息。央行参事盛松成前几天在一个论坛上曾说:不能排除利用加息来对抗汇率过快贬值的可能性。当汇率持续承压,外储下降过快时,我们也可以考虑加息。不过最近他又透露,因经济刚刚企稳,又临近年末流动性紧张的关头,目前中国不必也不太可能加息。12月美联储很可能率先加息,我们仍需观测明年其加息的进程和影响,以及中国通胀、经济运行等数据的变化,才能判断加息条件是否成熟。
据盛松成在第一财经日报上表示,“美联储说了一年都没有加息,其实‘用嘴加息’的过程就是不断释放掉最终加息影响的过程,利大于弊。中国又为何不能‘用嘴加息’?更重要的是,在美联储尚未行动、其明年加息进程尚不明确的情况下,中国无需抢先行动。”
“提到中国加息,加的实则是存贷款基准利率;而美国加息,加的则是联邦基金利率(federal fund rate),即银行向美联储拆借时的利率(美国存贷款利率已市场化)。其实中国货币市场已经开始收紧,十年期国债利率持续上行,为何目前我们还要通过加息来释放出一个如此强烈的货币政策紧缩信号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