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从央行发布的2016年三季度城镇储户问卷调查报告中发现,居民偏爱的前三位投资方式依次为:基金及理财产品、债券和实业投资,选择这三种投资方式的居民占比分别为31[%]、16.9[%]和12.1[%]。
尽管报告中显示“更多投资”的居民占比有所回升,但股票投资仍未能挤进居民偏爱的投资方式的前三位。从侧面来看,经历股灾后的投资者的投资心理偏向谨慎,更加热衷选择风险性偏低、投资结构稳重的投资理财方式。
股票投资从第二位到跌出前三
实际上,在去年股灾之前,股票投资在2015年第二季占据到居民偏爱投资方式的第二位,占比高达23.6[%];但第四季度股票投资占比仅为14.7[%],出现大幅回落,所幸的是保住第三位。紧接着2016年的第一季度,股票投资已经跌出了居民偏爱的前三位投资方式。
此前报道,有近5成的股票投资者选择靠朋友荐股,有超过2成的股票投资者则依赖打听消息。更值得一提的是,投资者选择持股时间为1年到2年的比例为17.37[%],选择持股时间超过2年的比例仅为8.86[%]
在此看来,投资者买卖股票的选择依据不够理性,并且绝大部分的投资者缺乏相关专业知识,也缺乏专业投资顾问指导。这也说明,一旦股市出现细微的风险,势必会造成市场投资者普遍的心理恐慌,进而造成大面积的投资亏损。
资产荒时代下,理性投资才能应付自如
股灾过后,一切的理财手段仿佛已经“失灵”,要想再找回曾经动辄10[%]以上的收益率已然成为妄想,就连曾经到处可见年化收益6[%]的银行理财,现已破“4”。
实际上,在实体经济脆弱之下,利率的持续下行,导致投资市场出现“门槛太高够不着,没门槛的收益低”的尴尬局面。这一情况下,甚至有不少的理财师给出“馊主意”:投资没回报,还不如去消费。
随着理财市场的规范,刚性兑付被打破以及收益率下行,普通投资者的心态需要作出相应的调整,认清市场原本的模样,以前的过高的期望要及时回归理性。
就目前而来,最具保障的投资策略是采用组合投资,对风险承受能力较高的投资者来说,房产、股票、股票型基金等高风险高收益的理财可作为资产配置的“重头戏”;对于风险承受能力较弱的投资者来说,固定收益类的理财产品才是最佳的选择,比如互联网金融理财作为一种新型的理财方式,在门槛、收益、周期、流动性等方面有着明显的优势,这其中不乏优质平台如钱程在线(www.qc288.com)年化利率8[%]——14.8[%]之间,1——6个月周期灵活方便,100元超低门槛起投,是投资者不错的理财选择之一。
总的来说,在资产荒时代下,做好正确的资产配置,以及理性的投资心态,才能增加实现财富增值目标的可能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