然而自2008年金融危机以来,“去美元化”呼声日渐高涨。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名誉院长林毅夫曾表示,美元的支配性地位是导致国际金融和经济危机的根源。如今,美元在全球各国外汇储备中的比重逐年下降,以近日放弃固定汇率制导致本币崩盘的尼日利亚为代表的石油国家,卯足劲想要摆脱美元束缚;而美国政府开出的天价罚单也让“去美元化”这一口号在欧洲银行业盛行。
“石油美元”走向枯竭
本周以来,最牵动全球投资者心的除英国“退欧公投”外,还有尼日利亚货币崩盘、暴跌超过40[%]所引发的担忧。作为非洲最大产油国,尼日利亚眼下的遭遇代表着众多产油国在油价持续低迷、美元强势回归趋势下的生存现状,如果不加以重视,局部风险很有可能会导致新一轮的全球危机。
因此,越来越多的石油国家加快了“去美元”的步伐。哈萨克斯坦与俄罗斯成为近两年来致力摆脱美元束缚的典型代表。
另一石油巨头俄罗斯为了进行“去美元化”,更是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改革。
自从欧美轮番对俄罗斯实施严厉制裁后,俄罗斯总统普京一直致力于“去美元化”。他大力推动以卢布和人民币开展国际贸易,弱化美元的影响力。
从2014年开始,欧美制裁导致俄罗斯被美元融资市场挡在门外,推动了大型俄罗斯企业陆续将部分现金转移至亚洲的银行,进而推高了人民币在中俄贸易结算中的地位。这一年,莫斯科交易所人民币交易总量增长7倍,达到3950亿卢布(约合480亿元人民币)。
随着俄罗斯国内对于人民币交易量的大幅度增长、俄罗斯外汇市场上人民币和卢布的兑换业务份额的不断增加,2015年3月17日,莫斯科交易所金融衍生工具市场正式启动了人民币/卢布期货交易。
人民币国际化有望重塑全球货币体系
从全球储备货币过去数百年的变迁来看,一国货币不会成为千秋万代的主宰者。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和持续多年的欧元区主权债务危机让越来越多人意识到,正如当年美元取代英镑一样,美元最终将由美元、欧元和人民币等多元货币体系所取代。
货币体系构建是一个长期问题。现在所讨论的改革是未来十几年乃至几十年内货币体系走向的各种不同版本,包括SDR、纸黄金和多元化体制等。我更希望看到的是,中长期国际货币体系将走向美元、欧元、人民币三足鼎立的格局。
回顾近年来人民币国际化之路,可谓硕果累累。此外,我国还致力于推动人民币在全球市场渗透度。在6月7日结束的第八轮中美经济对话中,中国央行副行长易纲透露,不久后将在美国设立人民币清算行。
本人经常专注研究国际形势以及各国之间的动态,对国际金融环境和地缘政局有自己的解读,在期货、大宗商品现货投资方面有深入的研究。如果目前正在做这方面的理财投资,但是效果不是很理想;或者对现货投资感兴趣,想学习相关的技术和方法,可联系本人。
【欢迎订阅】
分析师微信:gscj0110
集体智慧,倾力打造,每日分享市场资讯,行情走势分析,交易策略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