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龙榜金殿李老师 微信号:longbjd
在日前召开的陆家嘴论坛上,多名金融业官员从不同角度分析了当前金融市场的形势,也谈到对货币政策的看法。从这些发言所透露出来的信息,可以找到判断未来货币政策和监管政策的线索。判断未来的金融政策走向,需要把握两个关键的方面:一是货币政策,二是金融风险防范。
对于货币政策,清华大学教授、中国人民银行货币政策委员会委员白重恩认为,货币政策能解决的问题只是一部分,不应该给货币政策过大的负担。他将货币政策比喻为润滑油和汽油,将结构性改革比喻为行进方向,表示结构性改革如果方向错了、朝着低效率的方向走,加再多的油效果反而更差。要把方向搞对了,让资源配置的效率有所改善,在此前提下货币政策再来保证增长的速度是适当的,不出现动力不足的情况。
前央行副行长、全国人大财经委副主任委员吴晓灵,更对当前流动性泛滥提出了批评。她表示,中国从改革开放开始到2008年,全国累计发放信贷约30万亿元;可在2009年-2015年的短短七年间,累计信贷发放63万亿元,相当于之前30年的两倍多。过度宽松的放贷,带来的是物价的上涨和资产价格的上涨。针对媒体“中国央行最近是否有可能放水?”的提问,吴晓灵更是反问:“你认为有可能放水吗?”言下之意,明确表示央行最近没有“放水”计划。
不仅如此,当前中国的货币政策调整和改革措施,还要减少多余的货币。吴晓灵强调,去杠杆不应靠货币政策宽松,关键在于金融结构的调整、金融机制的调整。金融产品违约、银行破产重组都是“都是消除多余货币,都是好的”。在此前的几次金融危机之后,都有银行破产、消除多余货币的过程,但2008年至今国内的消除货币还没有完成,因此“我们不能总在信用侧想办法,要打破刚性兑付”。当然,消除多余货币、打破刚性兑付不能一夜间完成,这将是一个非常困难的过程,但“不能够忍受当前的痛苦,就不能获得未来健康可持续的发展。”
安邦咨询认为,近期全球多个央行启动“大水漫灌”模式,试图拯救本国经济。俄罗斯央行降息0.5[%],韩国也央行突然启动降息,新西兰央行表示随时准备放水,日本的货币政策近期也极有可能进一步放宽。吴晓灵等重量级人士的表态,无疑明确否定了中国大举“放水”的可能性。进一步分析可以看出,为了给市场泛滥的流动性“挤水分”、减少金融行业的无效供给,未来监管层对金融产品违约的容忍度将进一步提高,并引到更多金融机构进行重组。由此引发的市场波动及阵痛,央行恐怕也有心理准备,并制定了几套应对预案。
对于金融风险,监管层看重的是避免“系统性风险”。从宏观看,系统性风险的根源是经济结构失衡和宏观货币政策、财政政策失调;从微观看,则是市场主体企业和金融产品的信用槓杆加大和信用链条的延长。对于如何降低发生系统性风险的可能性,吴晓灵强调,必须坚持投资者适当性原则,缩短金融信用链,发行简约透明的金融产品。实体经济对金融工具的需求非常有限,需要票据来延期支付,需要股票来筹集股本,需要债务工具来借债,需要期权、期货管理风险,如此而已。
但现在的金融产品过于复杂,金融专业人士都弄不明白,怎么让投资者、市场大众能够控制风险呢?因此,让金融产品回归为经济实体服务、简约透明,是未来改革的方向。吴晓灵强调,在监管上应该实行穿透式监管,要看到最终投资人和融资人,只有这样才可以分清楚投资人应该承担的法律责任,才能够真正的落实投资人适当性原则,缩短风险链,减少系统性风险。
要指出的是,穿透式监管是2015年以来监管层持续加强的一项有效监管改革措施,无论是去年开始对股票市场的定向增发实行穿透式监管,还是近期开始对基金子公司执行穿透式监管,都是这一监管理念的体现。未来,有关部门势必将在更广的范围内对金融行业细分市场贯彻穿透式监管模式,提前消除金融风险隐患。
综合来看,未来中国的金融政策在整体上是谨慎的——在货币政策上不会采取“放水”政策,在金融监管上则要力保不发生系统性金融风险的底线。认清这一点十分重要,可以避免市场不切实际的政策幻想。比如在5月份最新经济数据出台后,市场上对放松货币政策的呼声再次抬头。但从年初“权威人士”谈大势的讲话,到前央行重量级官员的表态,都显示不能拿老眼光来预判货币政策了。
多名金融官员的表态显示,短期内我国将回归中性稳健的货币政策,不会轻易“放水”。为减少无效货币供给,中央将进一步打破刚性兑付,容许更多金融产品违约的出现。监管方面则会进一步贯彻穿透式监管理念,要保证不发生系统性金融风险的底线。
人需要在一个没有后果的环境发泄,可见生活的艰辛和对岁月的埋怨。每个人心中都有自己认可的冠军,不争就是慈悲、不辨就是智慧。这个世界只有圆滑,没有圆满。别违背内心的声音、别停留阻碍的边缘,要拼就拼个春夏秋冬、要博就博个精彩人生。谨希望此文能够对各位投资者有所帮助。
(作者介绍:龙榜金殿,微信公众号“longbjd”这不是一个分析师,这是一个立志要在21世纪中国金融投资行业变革中留下名字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