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战略石油储备的背后逻辑。
一、石油储备背景和意义
石油又称原油,主要被用来作为燃油和汽油,也是许多、化肥、杀虫剂和塑料等化学工业产品如的原料,石油衍生品已经渗入到经济活动的各个角落,真正成为国民经济的“血液”。基辛格说:“如果你控制了石油,你就控制住了所有国家;如果你控制了粮食,你就控制住了所有的人,如果你控制了货币,你就控制住了整个世界。”可见石油在国家战略和经济发展中的地位。
由于石油的重要性,各个国家为了防止国际油价的波动对本国经济的影响,同时也为了保障国家石油供给,确保国家紧急状态下的用油安全,提出了战略石油储备的概念,并在众多国家开始实施。
所谓石油储备,是应对短期石油供应冲击的有效途径之一,其经济作用是通过向市场释放储备油来降低石油价格上涨的可能性,达到减轻石油供应对整体经济冲击的程度,同时它本身服务于国家安全,以保障紧急状态下原油的不断供给为目的。目前石油储备存在战略储备与平准库存两种石油储备,战略石油储备是在战争或自然灾难时以保障国家石油的不间断供给为目的。而以平抑油价波动为目的的石油储备是平准库存。
中国作为全球第二大石油进口国,原油对外依存度已接近60[%],石油供应和石油储备不仅关系到人们的正常生活,也关系到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石油的安全供应也总是与国际政治斗争、全球战略利益争夺、甚至社会意识形态、人权、民族宗教冲突和矛盾交织在一起。我国的石油供应安全不仅会受到与供应安全链紧密相关的国家或地区政治、经济和军事事态发展的影响,而且会受到大国的竞争和挤压,对石油安全的关注正在成为影响我国外交政策和战略方针的重要因素。
二、美欧日原油储备
战略石油储备制度起源于1973年中东战争期间,当时由于欧佩克石油生产国对西方发达国家搞石油禁运,发达国家联手成立了国际能源署。成员国纷纷储备石油,以应对石油危机。
美国战略石油储备从酝酿到最终建立历时30多年。自1973年中东战争期间阿拉伯国家对美国和西方国家实行全面石油禁运导致美国经济陷入严重衰退后,美国1975年的《能源政策与储备法》,授权美国政府建立高达10亿桶的国家战略石油储备。美国政府从1977年正式开始储备石油,后来形成的储备能力为7亿桶。后来又由于国际形势和国家安全的需要提出了扩大石油战略储备容量的建议,并批准拨款扩建储油设施,使之达到10亿桶容量的要求。
美国的石油储备体系分为两个层次:政府战略储备和企业商业储备。政府和企业储备体系相对独立,企业储备完全市场化运作。
美国的战略石油储备地点几乎全部集中在墨西哥湾沿岸。墨西哥湾是美国最重要的石油生产和加工基地。由于紧靠油品生产和加工企业,可以在提高了战略石油储备的快速反应能力的同时,还降低了释放储备时的运输成本;另外,美国的战略石油均储藏在该地区地下610米至1200多米深的巨型盐矿洞穴中,这些存储设施都是在原有地址条件下经过简单处理来构建的,储藏容易成本较低,同时由于存储位置较深,相比地上的石油储存设施更加安全,油品的质量更加容易保障。
美国在2003年的战略石油储备约相当于美国目前60天的石油净进口量。如果加上商业石油储备,可以替代160天的进口量。战略石油储备的最大释放能力为每天430万桶,可以连续提取155天左右。目前美国石油储备仍在增加中。
日本的石油储备分三个层次:国家石油储备、法定企业储备和企业商业储备。20世纪50年代,日本的有关法律就规定了企业的石油储备义务。1974年日本加入IEA,建立了政府石油储备。根据日本石油储备法,一定规模以上的炼油厂、销售商和进口商都要按规定比例承担石油储备任务,企业向市场投放储备石油时要经过通产省批准。
日本全面推进民间石油储备,1975年制定了《石油储备法》,以法律形式明确了从事石油进口、精炼和销售业务的公司的责任义务关系。1981年,日本民间储备达到了90天的目标值,1988年,国家储备数量也达到了50天的使用量。到1996年,日本相继建成10个国家石油储备基地,日本政府还从民间租借了21个石油储备设施,民间储备的石油则保存在各石油加工厂和销售网点。日本的国家储备全部是原油形式,民间储备中原油和成品油各占一半。日本国家石油储备基地根据本国的石化工业布局,采取了地上半地上油罐方式、海上油罐方式和地下岩洞油库的多样化储备方式。
德国的石油储备体系分三个层次:政府战略储备、政府参与的企业储备联盟,以及企业储备。法律规定了政府和储备联盟的储备义务。政府战略储备由联邦财政支付,承担17天储量。储备联盟是德国石油储备的主体,由大型炼油企业、石油进口、销售公司和使用石油发电厂组成,承担90天的储备义务。另外,德国的法律还规定石油炼厂要保持15天的储备,石油进口公司和使用石油的发电厂保持30天的储备量,政府不干预企业储备的投放,费用也由企业自己承担。
法国是最早建立企业石油储备制度的国家,以法定企业储备为主。每个石油经营者都要承担应急石油储备义务,并维持上一年原油和油品消费量26[%]的储量,相当于95天的储备量。法国的战略石油储备专业委员会(CPSSP)代表政府负责制定储备政策和战略储备地区分布计划,并代理一部分企业的石油储备任务。1998年CPSSP管理和支配950万吨战略石油储备,占全国储备义务的58[%]。
三、中国原油储备
2011年中国石油净进口量为2.63亿吨,对外依存度为56.3[%],石油储备能力达到40天。中国目前已建立原油战略储备,同时计划2012年建立成品油储备。
中国战略原油储备采用的是分阶段建设和实施的方式。第一阶段工程于2004年年初开工建设, 在镇海、舟山、黄岛、大连四个沿海地区建设第一批石油储备基地,共注入1.02亿桶原油,合1640万立方米,至2008年基本建成并投入使用。
2009年起开始建设第二批石油储备基地,设计容量为2680万立方米。天津滨海新区的石油储备基地、新疆独山子基地、辽宁锦州基地、鄯善石油储备基地、广东惠州基地、江苏金坛基地、甘肃兰州基地等7个基地已经开始了建设,这是中国目前规模最大的石油储备基地。规划库容为2680万立方米,约合1.69亿桶。
目前,我国共有11个石油储备基地,第三阶段石油战略储备基地基本上仍处于规划阶段, 选址正在进行之中。
四、石油储备的几点思考
石油储备为解决能源安全的临时性措施,为保证经济用油及国民经济的平稳发展提供了稳定机制,从长远来看,在石油储备方面还需要从石油储备来源,石油储备管理机制以及石油开采等多方面建立良好机制,保证石油储备为国家的正常运行提供有力支撑。
1.石油储备信息整合
国家需要在宏观层面建立原油、成品油数据的统计分析和预警工作,这涉及到石油供应信息和石油储备信息的整合,通过分析目前石油的供应和储备信息以及市场对石油的需求信息数据,提前对未来一段时间内石油消耗情况进行预测,在石油储备不足的情况情况进行预警分析,协助国家完成原油储备的动态调整。
2.战略原油储备资质管理
石油作为影响国家安全的最重要的原材料,国家原油进口经营资质主要集中在中石化、中石油、中海油、中化集团以及珠海振戎等几个大型的国企中,只是最近几年民营企业开始获得原油进口资质。
在我国原油储备机制中,目前主要依靠国家作为主体投资建立相关的原油储备设施,耗资巨大维护成本也高,另一方面,民营石油化工经营企业受进口石油资质限制等为的限制,企业自身建立的石油储备设施空闲率较高。将原油进口资质适当授予民营企业,在国际原油价格走低的情况下,让民营企业根据市场原油价格的变化自主的进行原油储备不失为对国家原油储备的一种补充。民营企业进入石油储备领域,不仅可以减轻国家的财政负担,同时也可以提高了民营企业储存设施的利用率,提高企业的效益,真正实现国家、企业双层面的石油储备共赢。
3.来源的多样化,就近建立储备基地,降低储备石油的成本
根据中国海关总署2011年1月发布的数据,中国的十大石油来源国分别是沙特、安哥拉、伊朗、阿曼、俄罗斯、苏丹、伊拉克、哈萨克斯坦、科威特、巴西。其中沙特、安哥拉、伊朗位居前三,中国的石油来源国主要集中在海湾和非洲国家,石油进口来源高度集中。中国原油进口依赖的海湾国家中除了伊朗大部分是美国的盟国,而中国石油进口所依赖的非洲国家,基本上都存在着政局不稳定问题;中国的石油进口运输线严重依赖马六甲海峡,石油进口的咽喉通道较易受到威胁。
鉴于此,中国在未来有必要根据石油进口的具体情况有针对性地进行石油储备:
首先,从进口方式上,积极拓展马六甲海峡之外的运输方式,目前中国在加强与中国周边国家的能源合作,努力建立陆上石油管道的建设,目前中缅、中俄、中巴、中国与西亚的石油管线已经完成或者正在建设中,这些管线通过接入中国各个边境省份,因此,就近建立国家的能源储备基地具有极强的经济价值和战略价值:经济效益上,避免在国内的长途运输,降低了石油管道建设成本;原油储备基地分布在中国各个区域,方便了石油的调节和补给。
其次,为了保证原油的安全供应,应加大与石油来源国的合作力度,尤其是与中国周边石油来源国之间的关系;除了原有的石油来源国之外,需要拓展新的原油来源,并加强与这些国家之间的合作力度;与中东石油产出国、安哥拉、尼日利亚等国家除了正常的石油贸易交易外,为了保持其政局及业务合作的稳定,国家也可以和这些国家建立互信的政治关系,借助政治、经济、文化的力量增强对石油能源的获取能力。
再次,除了从国外采购原油外,国家应鼓励国企或者民营企业通过在世界各地投资油气田,占据源头,弥补自身资源匮乏的缺陷。比如日本虽然对原油的依赖度很高,但其借助资本输出,已经通过控股、收购、兼并等多种资本手段间接或者直接渗入到世界各地的能源,这在很大程度上可以对冲掉进口原油的代价。中国已经开始在此方面进行探索,中石油并购加拿大尼克森石油公司就是一种有意义的探索。在国企由于其背景原因对外投资比较敏感的情况下,国家可以鼓励民营企业通过各种方式对外投资,形成对外资源投资的一种补充力量。
最后,加强国外港口建设与合作。作为原油海上运输的关键节点,国家可以积极参加产油国原油出口港口建设,并争取参与到港口的运营中,一方面可以更快更方便地进行石油的运输,另一方面,港口建设也可以作为原油进口的中转途径,实现运输途径的多样化。
2012年9月巴基斯坦政府将境内唯一深水港瓜达尔港的控股权交由中国企业,瓜达尔港位处巴基斯坦西南沿海,靠近巴伊边境和霍尔木兹海峡,是中东石油产区和人口稠密的南亚地区的连结之地。瓜达尔港将来可以作为从中东进口石油的中转地,中国未来可以由此铺设输油管道,把中东石油输入中国西部,避免途径马六甲海峡咽喉长途运输的问题;中国在2011年投资8亿美元参与斯里兰卡南部汉班托塔港的二期工程建设,与接手瓜达尔港的用意相同。
此外,中国在未来十年 内还将在不同的国家和地区参与所在国的港口建设,增强国家的影响力,也为石油运输奠定了基础。
4.加强南海深海石油及油气开采
除了建立储备设施进行石油储备外,对于自身资源的有效开采也是另一种石油储备方式。中国南海盆地群石油地质资源量约在230亿至300亿吨之间,天然气总地质资源量约为16万亿立方米,占中国油气总资源量的三分之一,不过,其中70[%]蕴藏于深海区域,周边国家正利用发达国家提供的钻井平台开采大量的石油和天然气,等于“每年在流失一个大庆油田”。2012年5月,我国自主研发的981深海半潜钻井平台将在南海深水区开钻投入使用, 981平台的投入使用使我国很有可能成为继墨西哥湾、巴西和西非之后全世界第四大油气田开发地区,极大增强了能源保障力度。
5.提高国内石油采收率
依据英国石油公司2009年公布的《世界能源统计回顾》,中国在2008年年末的储采比约为11,一方面能源不足,另一方面开采时的浪费又极其严重,新疆一般油井的采收率能达到40[%],而在陕北,一些油井的采收率20[%]都达不到,之所以造成如此大的浪费,是由于石油开采企业没有采用提高采收率的注水技术,中国需要在技术和政策上提高石油的采收率,避免能源的浪费。某种意义上,采收率的提高也是一种扩大原油储备的一种策略。
五、总结
石油作为关系国计民生的重要战略物资,国家必须从宏观导向、政策制定、市场体系等多个方面建立有效机制来保障石油的供给和储备,在国内原油储量不足的情况下,通过放宽原油进口资质使更多的民营企业参与原油储备,实现石油资源的有效配置,生产、计划与市场的对接;同时通过海外扩展、提升技术以及海洋开采等手段增加中国原油的供应和储备,最终实现国家的能源安全战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