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是世界人口大国,同时也是经济大国,现在我们在国际的地位一步步抬高了。在国际上的影响力也越来越大,那么而后我国开始布局原油市场,其作用和意义是非常重大的。
作为全球第二大经济国,我们的一举一动都掌握着世界的命脉。在制定了“十三五”规划后,中国的油企改革也悄然拉开了序幕。虽然这些改革措施现在仅为实验性、渐进式,但仍将深远地改变中国以及国际能源的格局。
随着这个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增长放缓,改革国企以提高效率成为中国领导人的优先任务,这也是中国2015年制订的“十三五”规划的重头戏。
对于某些行业来说,这意味着企业大规模合并,从而打造出能够在国际舞台竞争的重量级属于自己国家的品牌。例如去年中国北车和中国南车的合并,关于石油行业也将进行类似合并的猜测目前并没有依据。一些政府智库提出的更大胆的私有化提议也同样显得遥不可及,这些提议从开采权向民间招标,到打破中国石油管道垄断,不一而足。
中国能源产业由三家大型国企主导,它们分别是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中国石油化工集团公司和中国海洋石油总公司。北京方面正在推进温和的试点改革,例如给予民营炼油厂石油许可证,以及改革国有资产管理办法等。这些措施看上去虽然零散,但却有着提高整个行业效率的共同目标。
改革方案的内容包括将这些能源巨头的部分资产剥离。中国油气勘探和生产的领军企业——中石油的高管称,将用未来2-3年重组该公司庞大的服务部门。该部门员工数有近100万人。两名中石油高管称,公司的目标是成立3-4家企业,涉及油田开采、炼厂工程和金融服务,目标是在2018年前后上市。
去年7月中国允许独立炼厂进口石油后,这些被称为“茶壶”的炼厂兴起,已经干扰了中石化和中石油的炼油业务。它们的出现对国际油市也有重大影响,其石油进口为原本供应过剩的市场起到核心支柱的作用。
中国下一步可能是在规模较大的企业推行“混合所有制”。舟山一个试点项目体现了这种模式在能源行业的实施情况——民间投资者牵头建设150亿美元的大型石油化工厂,可能与中石化展开正面竞争。
由于过去18个月油价大跌,一项在中石化海外部门进行的低调试验遭受严重挫折,证明转变国有资产管理方式,可能是下一阶段改革的内容。中石化上月引入中国诚通集团、中国国新公司成为中国石化国际石油勘探开发公司(国勘公司)。
国勘公司是中石化专门负责海外油气投资与经营作业的全资子公司,营运资产包括加拿大油砂以及巴西深海特许权。诚通和国新将持有国勘公司共计70[%]股权,中石化持有剩余股份并负责公司运营。
这么做的目的是让国勘公司等这类专业公司侧重于其业务运营面以寻求盈利,而策略决策的工作就留给诚通等较专注于市场的经理人。在中国当局追求“能源安全”的指示推动之下,中石化在2010-13年期间收购许多国勘公司的资产。当时原油平均价格超过每桶100美元,与现在不可同日而语。
笔者专注研究国际形势以及各国之间的动态,对现货及外汇,股票也有深入的研究。对大宗商品投资有兴趣却无从下手或者已经在接触却收益并不理想的朋友,一定要及时获取每日行情走势分析、交易策略指导。投资有风险,入市需谨慎,笔者交流探讨微信1727105906(长按可复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