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周五(5月6日)欧市盘初,国际油价下跌,受到美元大涨及中国大宗商品价格挫跌影响。本周美元走强,美元指数自1月以来下跌近7[%]的疲软势头终于暂时止住。
周五(5月6日)欧市盘初,国际油价下跌,受到美元大涨及中国大宗商品价格挫跌影响。本周美元走强,美元指数自1月以来下跌近7[%]的疲软势头终于暂时止住。
1)交易商表示,中国大宗商品市场由近期的涨势转为下跌,也在一度程度上对油价造成打压。
2)强势美元令美元计价的大宗商品对持有其他货币的买家而言更贵,因此可能降低对石油的需求。
这至少暂时盖过加拿大供应中断的消息影响;加拿大发生大规模野火,对庞大的油砂开采作业构成威胁。
加拿大艾伯塔省石油城市麦克默里堡(Fort McMurray)野火肆虐,已导致8.8万名居民全部疏散,并迫使加拿大关闭每日69万桶产能。
此外美国原油产量也下滑。美国能源资料协会(EIA)数据显示,美国今年以来的原油产量下滑41万桶/日,2015年中期以来则减少了80万桶/日。
“随着美元走强,投资者继续结清(大宗商品)仓位,”澳新银行周五表示。
日线昨日收取上影较长的小实体阳柱,今天目前走阴,不过行情没走完就不能说收阴,MA5拐头向下与MA10粘合,油价也受此粘合支撑,MACD红转绿后放量,快慢线粘合后向下运行,KDJ指标死叉后向下;
240分钟图上,MA5拐头向下穿过MA10,和MA20,MA60均线形成粘合,油价受此粘合阻力压制,油价运行于布林中轨,MACD红柱缩量,快慢线粘合水平运行,KDJ指标粘合后向下;
60分钟图上,MA5向下穿过所有均线,油价受此支撑后走高,目前受MA10,MA20粘合支撑,布林带开口向下,MACD绿柱缩量,DIF零轴下方拐头,KDJ指标超卖区粘合形成金叉后向上。综合来看,短线有反弹,长期看空头还是占据主导,思路上今天关注前期2156一线的阻力是否被强势突破,如果强势上破还有上涨空间,今天操作以高空为主。
有色沥青操作建议:(仅供参考)
1,2155附近做空,止损30个点,目标2110;
2,2080附近做多,止损30个点,目标2130;
今晚20:30拉开非农大戏的帷幕,市场上对于此次的预期并不是很乐观,作为非农的前瞻数据ADP,以及隔夜公布的当周初请失业金均表现不佳,所以今晚原油能否“上天”或是“入地”就看非农如何演绎了。
未来数周乃至数月油价有下跌的可能性;考虑到油市在今年收紧的情况已被计入市场价格,预计2016年底WTI和布伦特价格为45美元/桶;预计油市将从今年下半年开始进行再平衡,随着需求增速超过供应及库存下降影响,油价料将在2017年升至60美元/桶;不过若最近油价回升导致美国产量下降速度放缓甚至出现回升,或者沙特和俄罗斯产量上升,则油市可能会延后实现再平衡。
机构预测非农且分析 非农降临5月交易须知?
德意志银行(Deutsche Bank)周四(5月5日)撰文就如何根据美国4月非农数据交易美元进行分析。
报告显示,美国4月非农数据特别重要。因为这一数据会提供以下信息:1.美国就业市场是否躲过了一季度金融环境趋紧的影响。2.劳动力市场的投入情况是机械设备的实物投资持续减弱还是法人营收下降。3.一季度兼职数据的下滑是否是就业市场的一个先行指标。在4月ADP数据公布后,市场认为4月非农区间在16-35万人。本行的预期是17.5万人。
德意志银行指出,如果数据高于20万,则美元会温和走高。此前美元的跌势也将被证明过度了。投资者会倾向于重建美元兑商品货币多头,特别是美元兑澳元(估值因素),美元兑加元(美联储政策敏感性)。
相反,如果数据在10-12.5万人这一表现较差的区间。则将严重影响到市场对美联储在大选前的升息预期。投资者将增持美元空头,特别是美元/日元空头。不及是因为美国本身的问题,也出于对全球经济增长的担忧。
如果数据不及10万人,则美元可能只兑日元、瑞郎和欧元下跌。因为全球经济衰退的恐慌担忧会令商品货币和新兴市场货币都兑美元下跌。市场的焦点将不再是货币政策问题。
美银美林报告则显示:“我们建议在非农出炉前战术性做多美元。我们预计薪资月率上升0.2[%],令年增幅稳定在2.3[%]。稳定并不是很令人兴奋的消息,但总比减速要好,加之薪资趋势普遍改善,这应足以令美联储处于6月加息的轨道上。
相比市场有关美联储6月加息的概率仅为36[%],这应会令美元受到支撑。此外,根据美国商品期货交易委员会(CFTC),对冲基金自2014年5月以来首次净做空美元。尽管我们需要看到美联储措辞出现更加明显的转变以令美元显著反弹,但美元仍有战术性反弹的空间。我们的量化和技术分析同样表明近期美元存在反弹空间。”
5月做空美元好比“自杀”,历史经验表明,美元在5月会表现相当强劲。根据统计,美元在过去11年中,有9年会在5月份攀升,平均升幅达到1.3[%]。
根据外媒统计,全球股市在过去六年内,有五年是在5月份下滑。本周出炉的中国制造业指标不及经济学家预期,这重燃外界有关中国这一全球第二大经济体的经济增速正在放缓的担忧。
更多财经热点请关注本人微信xg65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