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中国外交部发言人陆慷宣布:应沙特阿拉伯王国国王萨勒曼、阿拉伯埃及共和国总统塞西、伊朗伊斯兰共和国总统鲁哈尼邀请,国家主席习近平将于1月19日至23日对上述三国进行国事访问。今日伊朗核制裁被解除,在这样的友好气氛下,习近平主席将在22日至23日对伊朗进行国事访问。两国将宣布建立战略伙伴关系,以提升双边关系定位。
在当今供应过度的石油市场,长期为外国石油支付高价的中国有了太多选择。针对这种情况,欧佩克成员国派出石油官员与北京方面争取达成长期协议。但中国与俄罗斯、巴西以及其他国家签署的“贷款换石油”协议,让沙特及其他欧佩克成员国更难夺取市场份额。中国早就表示,通过双边协议获得石油比在公开市场购买更为有利。沙特也试图让中国人投资其国内市场。如果对伊朗的制裁取消的话,来自该国的新增石油出口只会加剧竞争。
当前中国加速石油进口储备的背景下,国际油价跌成“矿泉水价”,但这种机会对于中国的石油国情来说实在难得,等涨上去再大量买进就吃亏了。上周油价跌穿每桶30美元,为12年来首次。回想2008年原油价格每桶147美元的时光,简直是冰火两重天。但是,油价上一次跌破30美元还是在2008年,我们从月线的走势来看,我分析,油价会在30美元附近形成大的震荡,下一个支撑点将会在25.08美元,在中国经济增速趋缓全球经济疲软形势下,对原油需求增长预期减弱,沙特与俄罗斯竞争、伊朗原油增产以及美国页岩油减产有限的情况下,原油供大于求局面更加严峻。油价可能会进一步走低,迫使产油国无利可图进而减产,恢复供需平衡。油价或在短中期内跌至20美元/桶,低于某些原油企业生产成本而迫使其停产改变供需局面,之后有望企稳回升。
中国作为全世界最大的石油消费国、最大的石油进口国,同时也是人均石油资源最贫乏的国家之一,自然受益于低油价。然而也有遗憾,我国的石油储备量太少”,而原因就在于储备能力不足。现在,是需要加快速度的时候了。先来看看中国目前石油储备的基本情况:国家统计局此前公告称,至2015年中,建成大连舟山等8个国家石油储备基地,总储备库容为2860万立方米。2014年,中国消费石油达5亿多吨,2860万立方米只是个零头。实际上,这样的储量还达不到“及格线”。国际能源署设定的一国石油储备的安全标准线是90天。按照这个基本标准,我国应有的石油储备量,应该是1.27亿吨。现有的原油储备量显然太低了。
建立国家石油战略储备在国家层面其实很早就已经广为议论了。早在2001年,“十五”计划就明确提出建立国家石油战略储备,维护国家能源安全。中国从2003年起开始建设储备基地,规划用15年时间分三期完成油库等硬件设施建设。储量计划是第一期1000万吨至1200万吨,约等于中国30天的净石油进口量,第二期和第三期分别为2800万吨。2001年至今,已经15年了,相比这十几年来其他基建领域的突飞猛进,我国战略石油储备建设速度相对并不快。按照当年的计划,三期工程到2018年建完,总共存油6600万~6800万吨。到目前,只建成了约2000万吨的储备能力。
这一轮油价突然暴跌,固然有供需基本面因素,同时也存在西方与俄罗斯国际政治较量这一短期、可变因素。如果仅从供需基本面来看,其实石油作为基础工业资源,需求量一直在稳定上升:中国的石油消费量已经上升到每年5亿多吨,印度也变成石油消费大国,而且已经超过日本居世界第三。美国的页岩气革命固然增加了许多能源供应,但并不能改变石油资源有限且不可再生的基本面。
总之,石油价格随时可能向上突变。一旦石油价格涨上去,中国就真的错失机会了。对中国来说,当务之急是趁着油价低迷,尽快加快储备体系的建设、尽快充实油库。对原油投资有兴趣却无从下手或者已经在接触却并不理想的朋友不妨咨询笔者微信LPLC666,获取每日精准行情分析,交易策略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