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中表述不代表道琼斯的观点
也论一篮子货币
Ramkishen S. Rajan | Tony Cavoli
虽然新加坡地小人少,但是它的影响却不小。去年中国和马来西亚模仿这个城市国家的汇率制度,宣布采用一篮子货币政策。很多其他亚洲国家对这一政策也表示出了兴趣。但具有讽刺意味的是,新加坡的“货币篮子政策”决非学者们想像的那么简单。它的汇率机制也并不那么容易被其他国家移植。
先讲点历史。新加坡央行──新加坡金管局(Monetary Authority of Singapore, MAS)早在1981年就建立了这套汇率制度。从那时起,央行确定了一篮子货币,并在这个框架下允许新加坡元在一定范围内“浮动”。新加坡金管局没有向外界公布一篮子货币的具体构成──基本上是主要贸易伙伴国的货币。简单分析表明,新元受美元变动影响最大,不过有迹象显示1998年以后美元的重要性有所下降。
新加坡汇率机制结构有自己的优势。因为一篮子货币的组成对外保密,新加坡金管局就能够微幅调整新元汇率。同时,这也是一种保证新加坡应对外部冲击时享有较大灵活性的有效方法。尽管汇率体制中有很多未知因素,但是新加坡金管局会“定期”回顾其政策,“以保证政策与经济基本原则相一致。”
新加坡的汇率政策在不同层面发挥作用。在1997-98年亚洲金融危机之前,金管局一直有意使新元逐步升值,使国内通货膨胀处于可控状态。同时,这种所谓的“强势新元政策”也迫使当地的产业不断提高效率,因为新元升值会削弱新加坡出口商品的价格竞争力。
这种一篮子货币政策在陷入困境的时候同样有效。在1997-98年亚洲金融危机后,新加坡的经济活力减退,出口商品需求下降。新加坡金管局暂停了新元逐步升值的货币政策,使出口商获得了一丝暂时之机。当出口行业情况好转时,新加坡金管局再次启用逐步升值政策,继续允许新元在一篮子货币框架下小幅浮动。
标签阅读:
人民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