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證監會《關於加強證券公司和公募基金監管加快推進建設一流投資銀行和投資機構的意見(試行)》指出,聚焦投資者長期回報,健全基金投資管理與銷售考核及評價機制。強化管理人、高管及基金經理與投資者的利益綁定機制,做好投資者服務和陪伴。
面包財經研究發現,一些基金公司旗下的部分產品長期業績表現較差,投資者權益深度受損。我們將對其中的部分典型產品進行研究,本篇聚焦金鷹基金。
截至3月14日數據顯示,金鷹轉型動力成立七年多,基金淨值暴跌49%,同類排名墊底。
更令人震驚的是,除金鷹轉型動力外,金鷹基金旗下還有多只產品成立以來跌幅超20%,而基金公司卻“旱澇保收”,躺賺管理費。金鷹基金管理層是否重視提升投資者回報?與投資者的利益是否一致?
金鷹轉型動力:7年虧49%,同類排名墊底
金鷹轉型動力成立於2017年11月,投資目標為:“在嚴格控制投資組合風險的前提下,積極優選受益於中國經濟的轉型升級而獲取增長動力的優勢行業及上市公司,力求實現基金資產的長期穩定增值。”
基金業績比較基準為:滬深300指數收益率*60%+中證全債指數收益率*40%。
然而,基金卻成為了投資者的一場“噩夢”。截至2025年3月14日,金鷹轉型動力累計虧損達到49.99%,跑輸業績比較基準超過60個百分點,同類排名1380/1382。
即便在2024年市場反彈期,金鷹轉型動力年內收益率仍為-20.01%,跑輸業績比較基準超過30個百分點。
研究基金持倉發現,金鷹轉型動力長期重倉醫藥板塊。然而,受集采政策、醫保控費與行業整頓等衝擊,醫藥板塊股價近年來持續低迷,直接拖累基金淨值。基金經理在四季報中稱:“2024年四季度,本基金以較高的倉位配置醫藥和地產等資產,最終表現不盡如人意。首先,醫藥板塊的表現低於預期,並沒有體現出應有的防禦性。其次,房地產板塊的表現低於預期。”
此番業績表現下,投資者選擇“用腳投票”。截至2024年四季度末,基金總規模僅剩0.37億元。
金鷹基金:12只產品成立以來跌幅超過20%
根據不完全統計,截至2025年3月14日(下同),金鷹基金在管的12只公募產品(初始基金口徑)成立以來淨值累計下跌超過20%。
其中,金鷹時代先鋒A、金鷹產業升級A成立以來跌幅均超過45%,投資者虧損慘重,而基金公司卻躺賺管理費。
公開資料顯示,金鷹基金管理有限公司2002年成立,總部設在廣州,注冊資本5.102億元人民幣。股東包括東旭集團有限公司、廣州越秀資本控股集團股份有限公司、廣州白雲山醫藥集團股份有限公司,分別持有66.19%、24.01%和9.8%的股份。
基金公司旗下多只產品成立至今仍跌超20%,管理人、高管及基金經理等責任人是否重視投資者長期回報?與投資者的利益是否一致?
(文章序列號:1901546697314668544/GJ)
免責聲明:本文不構成對任何人的任何投資建議。
知識產權聲明:面包財經作品知識產權為上海妙探網絡科技有限公司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