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1日,港交所举办“新时代香港资本市场再出发”研讨会,邀请周小川、姜洋、楼继伟、黄奇帆等国内经济界专家,回顾香港资本市场在中国改革开放40周年里作出的贡献,并探讨香港在中国继续改革开放中的角色,尤其是香港资本市场如何借配合中国在国内及国际市场的发展大局找寻机遇。
原中国人民银行行长周小川在论坛研讨会上表示,目前香港是全球性的国际金融中心、最大规模的离岸人民币中心和亚洲最大的资产管理中心,构建了包括股票市场、债券市场、期货衍生品市场、外汇市场等在内的较为完备的金融市场体系,形成了香港资本市场独特的优势、开放的经济体系、有效的金融基础设施和法律法规、优惠的税收环境等。
重庆市政府原市长、第十二届全国人大财经委员会副主任委员黄奇帆在研讨会上表示,党的十八大以来的五年,香港资本市场至少发生了五个经济变化,主要体现在:
一是市场规模快速增长,上市公司数量从2012年的1547家增加到2017年的2118家,增长37%。
第二,外地投资者结构显著变化,香港本地个人投资者约占19.5%,本地机构投资者约占19.4%,交易所参与者约占21.9%,那么剩下40%是境外投资者,特别令人关注的是这五年,香港外地机构投资者内部机构出现重大变化,大陆机构投资者占比大幅提高,从2012年的8%提高到2017年的21.9%,随着深港通、沪港通额度进一步放开,可以预计在2020年以前,香港投资者结构中的内地资金占比会超过英国,成为香港市场外地投资者的主力。
第三,从沪港通、深港通到债券通,从收购伦敦金属交易所到实行同股不同权的上市制度改革,无论对内地还是香港资本市场的对外开放,都具有里程碑意义。
四是交易品种更趋多元,形成股票市场、债券市场、外汇市场、期货商品市场和离岸金融市场等有机叠加的市场体系,港交所旗下的货币产品、大宗商品市场业务能力全面加强,交易资产配置和风险管理的工具更加完备。
五是经营效益全球最好,港交所成为全球市值最高的上市交易所,目前市值超过3200亿港币,净利润2012年的时候是40.8亿港币,去年2017年是74亿港币,2012年交易所的股价是130元港币,目前是260元港币,差不多都翻了一番。
黄奇帆认为,从深层次的制度层面看,一国两制是香港资本市场超常规发展的动力源泉,它背靠大陆巨大的经济体量中,大批已上市公司、机构投资者、散户投资者与香港市场互联互通,在这方面,香港更是一个大国的国际金融中心城市。在“一国”的框架下,香港与内地深度协作,形成了其他任何国家和地区所不具备的纵深和腹地,全面开放体系建设也因为有了防火墙而更加可控;“两制”又保证了香港拥有高度开放自由的资本流动,具备完善的金融体系和透明的法律制度,完全符合国际金融市场的运行机制,在国际化发展道路上稳定发展。
面向未来,无论是从券商、上市公司还是投资者结构看,进入香港资本市场的内资比重会越来越大,随着内地上市公司数量的增加和市场结构的变化,港股会不会A股化?香港是国际金融中心,上海也在建设国际金融中心,会不会此消彼长?
黄奇帆表示:“这种情况不会出现,因为在一国两制下,香港资本市场不仅有一国的优势,还有两制的独特优势。我们不能也不可能把香港变成和上海完全一样的市场,香港资本市场作为中国内地和国际市场的超级联系人,未来巨大的成长空间依然是基于在拥抱大陆基础上的国际化。”
5月31日,港交所行政总裁李小加出席MSCI开市仪式后表示,随着A股纳入MSCI的进程展开,在港发行A股衍生品必然是未来的发展方向,仍要与国内的深交所及上交所进行很多沟通,未有推出的具体时间表,希望愈快愈好。
李小加称,A股纳入MSCI指数是一个重要的里程碑,为A股、国际及香港市场高兴,乐见香港与内地的互联互通机制令今天的纳入变为可能。希望今后的纳入会更大规模及有更快的节奏,以致最后全部A股都能纳入MSCI当中。他相信,会有很多资金在今天开始逐步流入市场,预计今天的交易量会较大,而港交所在清算结算的系统安排上已做好全方位准备,强调港交所能应付这发生的一切。
国王金融分析师表示,左右市场的宏观不明朗因素较多,导致港股大市有一定沽压。而美国加息憧憬推高美汇,美元上升对新兴市场及亚洲股市有压力,惟相信美元中线会回落,变相造就不错的入市位,同时近日债息虽有所回落,但未来仍有机会上升,要密切留意债息对资金流向的影响。对未来3至6个月市况相对乐观,因企业盈利向好,而且港股估值合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