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上周五开始,2018年第二轮财报季的大幕正式拉开!包括花旗银行(C)、摩根大通(JPM)、富国银行(WFC)在内的数家美国银行率先公布2018年第1季度的财报数据,而且均超过华尔街预期,打响了开门红。
图片来源:The Street
花旗银行(C)的季净利润环比增长8%。它的每股收益达到1.68美元高于预期的1.61美元,同比增长23.52%。
摩根大通(JPM)的季净利润更是环比增长了93.3%!它的每股收益达到2.37美元,同比增长43.63%。
就连深陷丑闻的富国银行(WFC)的季净利润也环比增长2.84%。它的每股收益超过预期6美分而达到1.12美元,同比增长15.4%。
但是捷报频传并没有帮助美国银行股的股价节节攀升,相反,他们的大幅下跌拖累了银行股以及标普500指数在上周五的表现。花旗银行(C)收跌1.55%,摩根大通(JPM)下跌2.71%,富国银行依旧以3.43%的最差表现垫底。自3月16日以来,美国银行股的表现已经逊于大盘指数——平均下挫7.73%远高于标普500(SPX500)的3.4%。
图片来源:e投睿eToro,数据截止于2018年4月16日
那么,究竟是什么原因让亮眼的财报都无法拯救美国银行股呢?
银行出现固泽而渔的现象
上周五公布财报的三家银行的财报显示,它们的净利润增长均得益于美联储加息与特朗普的减税。具体而言:3月份的加息使得银行在当季结算的贷款利息增加,特朗普的减税则减少了银行的运营成本。
以表现最好的摩根大通(JPM)为例,美联储加息使得其当季净利息收入同比增长了134%!而特朗普将企业税从35%下调至21%则给摩根大通(JPM)节省了8.6%,大约2.4亿美元的开支。同样的好事也发生在花旗银行(C)与富国银行(WFC)身上。它们分别节省了7%与8.3%的开支。
图片来源:JP Morgen 2018Q1 Earnings
但问题就在于,三家银行在上一季度的贷款发放额出现了自2014年以来的首次下滑。财报显示:花旗银行(C)、摩根大通(JPM)与富国银行(WFC)的贷款发放总额分别减少了330亿、5亿以及8亿美元。
图片来源:Winds Data
而对于美国商业银行而言,从良性贷款中获得利息收入是主要的收入来源。以花旗银行(C)为例,其从贷款利息获得的净利润就占比高达95.61%。而另外两家的占比也分别在92.18%与96.55%。一旦贷款总额减少,那么其每日的利息净收益就会减少。比如,花旗银行(C)在2018年第1季度的每日利息净收益已经下滑至去年第3季度的水平。
图片来源:CITI 2018Q1 Earnings
无论是特朗普的减税还是美联储的加息,这都已经被华尔街消化并反映在了前期的股价之上。而现在美国银行业出现固泽而渔的现状,不得不令华尔街为其前景所担忧。三大银行在上周五的下跌也就能理解了。
贷款减少预警经济将放缓
贷款的减少背后则是需求的放缓。商业银行的贷款主要有两大种类,一是商业贷款用于企业的扩大再生产;二是购房贷款用于民众的购置房屋需求。但近期的数据表明,涉及这两个领域的数据并不景气。
首先就商业贷款而言,美国制造业扩张速度放缓抑制了它的需求。美国工厂订单数与采购经理人指数(PMI)分别对应着美国制造业的上下游,即生产方与经销方。但是这两个领域均在2018年出现了衰退。
图片来源:Trading Economics
美国采购经理人指数(PMI)从2017年12月达到峰值的67.2后一路下滑,在3月下跌至1年来的最低。这意味着美国对于工业品的消费需求有所放缓。这也导致了美国工厂订单数在2018年一开年就乏味可陈,远不及去年第4季度。放缓的生产需求进一步抑制了对商业贷款的需求。
图片来源:Trading Economics
其次就房屋贷款而言,疲软的薪资增幅以及高企的房价抑制了民众贷款买房的需求。也许有人会问,买不起房不是反而应该刺激贷款买房的需求吗?但事实上是,为了避免2008年房地产次贷危机的再次出现,金融监管法案《多德-弗兰克法案》要求商业银行对贷款人的偿还能力进行严格的审核。
图片来源:Trading Economics
就业率持续走低的当下却没有推动薪资的增幅。从2017年11月开始,美国公民的时薪开始下降。但是美国房价却在节节升高。这使得愈来愈多的美国民众无法满足银行的贷款需求,无法申请贷款。2018年1月以来,美国商业银行的购房贷款申请数量同比下降5.7。3个月的降幅创下了2014年的最大。
图片来源:Trading Economics
【结语】
这似乎形成了一个死循环:放缓的扩大生产需求→降低了工人薪资→抑制了消费→扩大生产的需求进一步放缓。而华尔街对美国商业银行的担忧所折射出的是美国经济的预警。
美国的失业率已经连续6个月无法下降至4.1%以下了,进一步被抑制的消费需求会不会成为使得企业开始裁员?至于是不是新一轮经济衰退的信号,我们仍需拭目以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