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辰非昨夜,风露立中宵。
阴阳相易,美国的重商主义再次形成联盟走上美国政坛。
近日因美国与中国之间的贸易摩擦乃至随后的贸易战可能,美国对待贸易的态度再次引起人们的讨论。
其实美国的重商主义一直未变,只是再次回到舞台中央。历史上美国对待贸易的态度数次变化,均和当时美国的利益相关。
1948年《关税总协定》开始生效,《关税总协定》即世界贸易组织WTO的前身。中国在加入WTO之前是“入关”。《关税总协定》的生效创造了一个良好的贸易环境,各国关税不断下降至目前的水平。在此期间,全球化快速发展,大量衍生的条约、机构、法律等支撑起目前的贸易体系。
二战之后,协议初期,美国是自由贸易的推崇者和维护者。彼时,欧洲和日本仍然处于战后复苏期,工业产品的产出远远无法满足需求,可以说当时整个世界都是美国的市场。美国经济的高速增长和贸易自由化广泛相关。当时即便美国国内的部分企业受到国外产品的冲击,但是无论是相对规模还是受影响人群都是少数人,贸易保护主义的支持者们被死死的压着毫无话语权。
在美国,各行业对待贸易政策的态度和观点差异很大,在道格拉斯欧文的著作《贸易的冲突》中,美国的贸易政策制定是各方利益集团斗争的结果。理论上一个国家无法在所有产品上保持绝对竞争力,在一个国家中,拥有竞争力的商品生产者被认为是支持贸易自由化的,因为可以获得更多的利益;反之,生产的商品竞争力不足的生产者是支持贸易保护主义的,因为自己的商品会受到外国低价商品的竞争。
如果一个产业拥有大量的就业岗位或者对国家而言是比较重要的,这个产业的态度就比较重要,但是并不是绝对的,因为随着生产力的发展,传统意义的大企业比如钢铁、采掘、冶炼等拥有大量就业岗位却并不能在经济中占据主导力量。
上世纪80年代,为了应对债务压力及解决贸易逆差问题,里根政府采取强硬的贸易限制措施限制贸易伙伴对美国的出口,但是似乎并没有起到很好的效果,美国的债务压力亦没有因此减轻。
虽然贸易保护措施对相关商品的生产者直接产生获利,但是对该商品的上下游企业构成严重的资金压力,从而挤压下游企业的利润空间影响更多的就业。这个思路大家或许看着有点熟悉,国内的供给侧改革。
2003年小布什政府同样未能顶住压力,宣布加大对钢铁产品的制裁措施。美国钢铁产品价格上涨70%,钢铁产品下游企业损失惨重。
这一次,美国的保护主义支持者再次组成联盟开始新一轮的反扑。2015年成为共和党的转换点,再次之前共和党更多的支持自由贸易和经济全球化,但是2015年后共和党的选民认为应当建立保护制度约束海外企业,尤其是和中国产品正面交锋的领域,选民毫无例外的选择推翻当时的贸易政策,制定保护主义措施,尽管他们并不认为是一种保护。 政治支持上则选择了激进的候选人——特朗普。
基于上述逻辑,中国的暂时妥协并不能改变目前美国贸易保护主义者的现状,未来贸易之争仍然会时常出现。中国仍然需要做好应对准备。
市场方面美元指数昨日整体震荡,无明显的波动,由于今日为西方国家耶稣遇难日,休市众多,市场预计无波动。建议下周再行交易。
今日建议
无建议,关注下周。
今日关注
(因耶稣受难日,多国证券交易所休市,具体请点阅财经日历)
① 14:45 法国3月CPI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