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作为曾经的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它的通胀率从1992年开始的整整30年时间中一直在0%上下徘徊。它的25年平均值为1.76%并未高于2%的通胀目标,而美国的25年平均通胀则为2.38%。这表明日本经济在25年内始终在缓慢发展。但在1960年至1985年的25年间,日本的平均通胀近5%,平均GDP增速超9%。回首半个世纪前的经济腾飞阶段,日本自1986年以来的岁月被称之为“消失的30年”。
图片来源:Trading Economics
而对于这消失的30年,很多人都将其归咎为1985年日本政府与美国所签署的《广场协议》。在签署协议后的5个月内,1美元兑换240日元升值到190日元,升值超20%。随后便是产业经济泡沫的快速膨胀直至1992年被捅破,日本的经济由此被蒙上了乌云。但是,签署1985年《广场协议》的除了日本,还有法国、西德、英国,为什么唯独日本遭遇了重创呢?一纸协议真的能毁掉日本三代人吗?
图片来源:Profit Fortune
日本财务相的如意算盘
1985年《广场协议》是里根以美元大幅贬值为威胁,胁迫其余四国所签署的货币协议。因为里根政府为解决高通胀而推行的17%美联储利率与大规模减税导致了美国政府不得不面对财政赤字与贸易赤字的“双赤字局面”。这实际上也关系到1986年的中期选举与1988年的总统大选。
图片来源:Trading Economics
要解决“双赤字”局面,就必须令美元贬值。于是在抑制高通胀的前提下,里根政府决定放弃量化宽松而是选择迫使与美经贸往来最频繁的四国货币升值以达到美元贬值的目的。而这实际上与日本的长期战略相违背。
日本的长期战略是“背靠大户、变成大户、吞掉大户”,即依靠与美国长期贸易顺差积累雄厚的资本,再用资本去“抄底”,最后实现经济上的“弯道超车”。因此,升值的日元会使得日美贸易顺差急剧缩小从而抑制国家资本的积累。但是,当时的首相中曾根康弘与财务相竹下登认为:日本已经完成了资本积累,升值的日元将更好地帮助日企进军国际市场——能用更低的美元去吞并海外企业。
图片来源:TRADE CONFLICTS BETWEEN JAPAN AND THE UNITED
再加之里根政府也希望日本尽快摆脱对美国产业的依赖而大举扶持日本的高科技产业。于是,在日本政府眼中,《广场协议》能使得日本很好地完成战略的“第二步”,何乐而不为呢?因此,竹下登才会说:“日元升值到190日元兑1美元也无所谓啊!”
图片来源:Christians Science of Monitor
调低利率成悲剧的根源
在《广场协议》生效后,日元以极快的速度升值——3年间日元升值了超过50%。而为了防止由于日元升值而造成的金融紧缩,日央行决定主动降低利率。这实际上也是降低了融资的门槛,于是大量高融资成本的产业,例如“炒房”就开始运作起来。大量游资推升了房价与股价,投资市场一片欣欣向荣,随便哪一支股票都是“摇钱树”。
图片来源:Profit Fortune
日本的产业经济泡沫从1986年开始就急剧的地膨胀——日经指数225(JPN 225)在两年间翻了1.66倍、1989年日本三菱企业斥巨资购买了美国洛克菲勒中心。这一段时间正是日本产业经济泡沫时代的群情激奋的岁月。夜店里的见面礼是金表,卡座里用来擦汗的是现钞;毕业生没毕业就有企业成群结队来招聘,甚至打出了预付半年工资的条件……
直到1991年,海湾战争爆发。国际原油价格猛涨,日本制造企业成本上升,需要大量资金贷款来弥补现金漏洞。但由于大量的社会资本和银行资本套在房地产和其他投资品上,供应的贷款远远无法满足供应。
又因为日元的暴涨,使得日本制造型企业的产品在海外销量骤减。而就算卖回国内的话,早已饱和的国内消费市场也没有能力容纳逆输入的产品。于是,日本制造企业开始由小至大,成批倒闭,而由此造成大量的泡沫期招工被迫辞退。制造企业和其雇工的贷款成为大量不良贷款。这匹“疯马”终于坠入悬崖。
图片来源:Huffington Post
而现如今,特朗普税改自比30年前的里根税改。中美贸易逆差问题又是特朗普贸易政策的重中之重。只能说,30年前日本的经验教训仍需谨记在心,防微杜渐。
免责声明:请注意,由于市场波动,部分价格可能已经出现变化而不适用于上述情形。过往的表现无法判断未来的结果。本文并非是一篇投资建议。所有交易包含风险,请仅投资您能够承担亏损的资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