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东有着丰富的石油天然气资源。1901年,波斯与英国富商达西签订了中东第一个石油租借协定。1908年,达西找到了商业性油贮,1909年成立了英波石油公司。波斯、伊拉克、沙特和巴林在二战前已开始生产石油。其他国家的石油生产时间:科威特,1946年;卡塔尔,1949年;阿布扎比,1962年;阿曼,1967年;迪拜,1969年。
1912年,英、荷、德和土耳其联*立土耳其石油公司,控制了伊拉克的石油资源。美国公司于1927年获得该公司(更名伊拉克石油公司)近1/4的股份,于1928年在巴林、1933年在沙特获得石油开采权,此后又在科威特得到石油租让权。到1972年,美国5家石油公司控制了中东石油开采的51.3%,英国石油公司和英荷壳牌石油公司共为30.8%,法国石油公司为4.9%。此外,日本石油公司也在海湾地区参与了石油开发。 西方石油资本控制和掠夺中东石油资源的手段主要有三种。第一,石油租借制。1939年,中东8国出让的租借地总面积为326万平方公里,占8国国土总面积的85.3%。租借期限为60-92年不等,产油国得到的只是少量的矿区使用费和石油税。第二,垄断石油价格。20世纪60年代,1吨亚非拉原油价格仅为10-12美元。第三,在产油国片面发展采油业,而西方国家全面垄断了石油的*、运输和销售等下游业务。由此,西方公司赚取了巨额利润。 战后石油生产的迅速发展从根本上改变了产油国的面貌。1940年,中东石油产量仅占世界的4.4%,1977年猛增至39.4%。1960年,中东石油出口占世界的56.1%,1975年达62.7%。石油收入的迅猛增长导致了中东地区经济格局的重大变化。战前,中东的发达地区是东地中海沿岸各国。但随着石油生产的发展,经济一向落后的海湾地区迅速崛起,成为新的经济发达地区。1958年,沙特的GNP仅是埃及的36.4%,1982年一跃而至581.8%,同年人均GNP达1.8万美元,为埃及的23.2倍。
在战后第三世界的经济发展中,产油国是一类极其独特的国家,它与拉美和东南亚的一些新兴工业化国家同属第三世界经济业绩最佳国家之列。但是,从经济发展的动力、结构和效果等方面看,产油国与非产油国差别很大。就产油国而言,主要特点首先是石油潜在的大规模提价的可能性,其次是石油收入不同于一般的国民产值的特点。 油气的生产和出口迅速增长。究其原因有四。第一,石油天然气作为能源是国民经济的所有部门、国防和人民生活必不可少的,其需求远大于其他原料,后者有时仅是个别经济部门所需要的。第二,石油天然气具有种种优点,难以为其他燃料所取代。而石油的替代能源因各种原因而难以推广。第三,虽然化学*工业是农业原料和非石油矿业原料的一大克星,但它却是石油天然气的一个重要市场。第四,石油供应的价格弹性较低。大量的资本投入和地质勘探的困难,使得石油生产在世界范围内很难在短期内迅速提高。 由于以上原因,产油国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可以在短期内迅速提高油价而不必担心西方的抵制。但20世纪70年代两度大幅度提高油价终于促使形势逆转。高油价刺激非欧佩克国家的石油勘探和生产不断发展,同时迫使西方大力开发节能技术和石油替代能源,加上1973年以后西方经济的长期停滞,最终导致1983年石油价格的下跌。石油繁荣为石油衰退所取代。
那么,汹涌而来的石油收入究竟具有什么特殊性呢?笔者同意许多学者的看法,认为它是一种地租性收入。地租是供给弹性相对不足的土地的收益,而土地属于自然资源,因此地租被认为是“上天赐予的收入”。一些西方经济学家指出,地租或租金就是“超过用来将生产要素吸收到生产活动中所需成本的收入”,即稀缺租金。与商业性资源储备有关的租金还有两类:①差异资源租金,矿物资源因其质量的不同所产生的租金。中东石油因为油层浅、油井自喷率高、大油田多、运输方便等优点,生产成本很低。②垄断租金,因为跨国公司垄断资源而产生的租金。据认为,中东石油收入中地租成分占到了85%以上。 实际上,每个国家的经济中都包含地租因素,而中东产油国的这种依赖达到了罕见的程度,以至人们提出了“地租型(Rentier)国家”“地租型经济”的概念。
决定地租型经济的因素包括:第一,地租在经济中占主导地位。在科威特1980年的GDP中,石油地租的比重达到了70%,而产油国挪威仅为16%。此外,1979年科威特的石油收入占其出口总值的94%、政府收入的93.2%,同年国内固定资本形成总值的88%来自石油部门。Mahmoud Abdel-Fadil,“The Macro-beh*iour of Oil-Rentier States in the Arab Region。”in Hazem Beblawi and Giacomo Luciani eds。The Rentier State,pp。94-95.第二,地租型经济大量依赖于外部地租。无论在国有化之前或之后,外国公司始终在石油生产中有很大影响。因此,石油生产与产油国经济没有太大的直接关系,后者因而无须发展一个强有力的生产部门。第三,参与创造地租的只是极少数人。石油工业雇佣的人数不多,尤其是本地就业人员不多。在海湾地区,一般仅有1%……3%的劳动力在石油部门中工作。第四,地租收入完全为政府所控制。这反映在早期西方公司上交的石油税和矿区使用费,以及后期的石油国有化上。因此,税收的作用不大,经济发展主要依赖地租收入的分配。第五,产生地租收入的部门为“飞地型经济”,它们与国民经济的其他部门缺乏前后向联系。产油国石油工业与国民经济的主要联系就是资金。 所以,中东产油国具备了上述5个条件,成为名副其实的“地租型经济”。在战后第三世界的原料生产国中,基本上只有产油国具有迅速增加地租收入、从而成为地租型经济的可能性。这对产油国的整个经济社会发展模式产生了全面而深刻的影响。
接下来我们看看和石油经济息息相关的原油行情:
原油周一的行情是一个方向,走低,在上周五形成高点之后一直走回落,最低在57.50附近,美盘二次走低,收线在57.80附近,突破了58.30的单边趋势支撑,所以原油由之前的强势转变了目前的高位震荡,但总体上讲,原油的趋势还是保持不变的,趋势还是看低多。在技术面内,原油低点支撑在56.80,而昨天破位58.30之后,原油走高位震荡,所以交易上也目前转变也可以做空,日内注意高位58.40*,下方关注57.20,按照这种走势,原油会继续走震荡,本周看EIA数据影响再说。
本人翰林财经,在对期货,外汇、黄金原油等投资感兴趣却无从下手或者已经在接触却并不理想的朋友可以添加笔者薇信:mks663(长按可复制)获取每日最新资讯,行情分析及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