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享单车死亡消息不断,先有酷骑单车、后是小蓝单车,最近的是七彩单车。一般认为,这种现象出现,是因为ofo和摩拜大额度融资+大规模的投放,导致其它玩家难以竞争,行业因此加速优胜劣汰。从竞争层面来看,这个分析合情合理;但还有一个需要重新回答的问题是:共享单车的商业模式,在一大批玩家倒闭的现状下,是否真的成立?假如不成立,ofo和摩拜又能撑多久?是否可以大而不倒?
此前,业内关于共享单车的商业模式有很多讨论,但因为共享单车各玩家的融资消息在今年7月份之前纷纷传出,客观上质疑的声音被相对淹没。另外就是,相比其它共享项目,共享单车相对靠谱;“共享雨伞”、“共享篮球”之类的奇葩项目吸引了大多数的炮轰。
首先,需要再次强调共享经济和分享经济的区别,共享经济本质上是对资产进行运营,运营效率的高低决定了商业模式是否能成立;分享经济是对闲置资源的利用,每多用一次都是增量。国家发改委2017年7月印发了《关于促进分享经济发展的指导性意见》(而不是共享经济),原阿里巴巴CEO、嘉御基金创始人卫哲曾说“不看好共享经济、但非常看好分享经济”,2017年12月14日举办的亿欧创新者年会-分享经济峰会,都是基于上面的区分和逻辑。
显然,以ofo和摩拜为代表的共享单车属于“共享经济”,而不属于“分享经济”。共享单车的核心竞争力就是提升单车的资产运营效率,最直观的数字是“单车的付费使用次数”及损耗率。
为什么“使用次数”前面要加上“付费”两字,尽管共享单车的单次使用费很低,但是否付费依然非常有意义:更客观地反应用户需求、订单量足够大时,能形成不错的现金流。目前,无论是ofo还是摩拜,都以月卡接近免费的方式在抢在留用户,号称每天两三千万单,但真正收到的钱非常少,光靠实际的收入肯定没法维持运营。
至于损耗率,各家各执一词,不过可以肯定的是:共享单车的行业平均月损耗率超过10%;ofo的损耗率大于摩拜。也就是说:假如现在停止投放新的共享单车或停止维修旧的单车,一年后大街小巷将看不到正常能用的共享单车。想一想,还真可怕,共享单车绝对是个重资产、重资金的活。
很多人假设ofo和摩拜合并,没有了竞争后是可以实现盈利的,这显然是美好的设想。合并当然是可以的,合并后能向用户收到一部分钱也是可能的,但损耗率肯定是无法革命性降低的。单独运营ofo或摩拜,和把ofo、摩拜合并后一起运营,资产运营效率恐怕难以更高。搞不好,合并后,非常多的用户会选择退掉在其中一家的押金(两家的用户重合度很高),这可是一大笔沉淀资金。
共享单车没法和共享打车相比,前者受制于季节(冬天骑车的条件差)、天气(太热、下雨等天气不适合)、年龄(小孩和老人比较少)等因素。随着冬季的临近,ofo和摩拜在订单量上面临着极大的压力;另外,估计受天气影响,骑车受伤或发生事故的概率也会大增,届时ofo和摩拜将疲于应付。在这点上,共享单车的运营难度何止共享打车的2倍,客单价是共享打车的几十分之一,而要承担的损耗率又何止共享打车的几十倍。
所以,共享打车可以讲500亿美金的故事,共享单车最多不会超过50亿美金的估值。ofo和摩拜,操着更多的心、赚着更少的钱。规模不效率,合并还怕掉沉淀资金。只好表面风风光光、在政府和媒体面前大谈理想情怀,背后含辛茹苦、艰难度日。按照已经死掉的共享单车玩家暴露的共性问题,可以推测:ofo和摩拜也是两端押钱,后端是供应商,前端是用户;以ofo和摩拜的体量,押的金额应该在40亿元左右。但这钱是应付账款,终究不是自己的。
笔者专注研究国际经济形势,投资更要顺应趋势。对原油、金银铜、天然气等产品、股市、外汇有兴趣的投资者,必是有缘人。 如果你刚刚入市,来找我,我教你;如果你已经身在其中却并不理想,来找我,我拉你;如果你已经在这个市场摸爬滚打却遍体鳞伤,来找我我帮你。不能保证你一夜翻仓发家致富但希望能细水长流,汇聚江海,用心做事,态度做人,希望能成为良师益友。套单的朋友,如果止损点位已经过了,行情已经反转,就没必要再去硬抗。不要因为一次的失误影响你的心情,小损一单安全离场,盯准目标或将力挽狂澜。解单和应急补救不是一句两句能说的清楚,不同仓位不同点位策略不尽相同,本文不作一一阐述,可详询。
在机会面前:聪明人永远是宁可抓错,决不放过!
文/成慧(xinjin16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