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个人都会在投资交易中犯错误。百战百胜的神话是不存在的,次次灵验的韬略是没有的。聪明的人,犯过错误懂得检讨,吸取教训,以后避免,即使再犯,后果也不会像以前那么严重;愚蠢的人,犯了错误不去反省,毫无长进,一再重蹈覆辙,直到亏光为止。
有的人亏个一两千懵了,有的人亏好几万没感觉,接着掏底盖帽,不怂!是不是挣过大钱就不会怂?是不是挣过大钱就不怂了?不一定。但想挣大钱,先保证自己不能怂。不怂非硬抗,这是两回事。
要想不怂,首先得要见过,做过,经历过。巨亏割肉,或者直接爆了,滋味不好受。那到底有多难受?疼一次就知道了。好消息是这样的机会有的是,无论交易了多久,一不小心就会踩雷……
向死而生:
1、凡事往好了争取,往坏了打算。这样一来,当坏事发生,符合预期,也没感到那么刺激了。如果没发生,反而好事儿发生了,那么就是一份额外的惊喜。
普通的交易者总是反过来,对某个品种看好了,有感觉了,觉得肯定能涨能跌了,就去做,根本不愿意想,出现了意外怎样,不符合预期了怎么,退出点在哪里,最多亏多少钱,不符合预期后,下一步的操作策略是怎么样的……这些都没想,只想着赚钱了。
我们常常觉得,自己做交易,是来赚钱的。为了赚钱,我们主动地选择了交易。其实可以换个思路,那就是,我们天生是注定要做交易的,是被动的,不得不做的。那么这个东西还是高风险,所以,没有利润动机的驱动,不得不冒险,怎样呢?人的精神关注,就会从赢利,变成防守,也就是风控上。
最好的交易员,是最好的风控员。这是肯定的。
对一笔交易,总是知道,我最多能亏多少,而不去想,最理想的状况下,能赚多少。那是老天爷的事儿,是市场的事儿,不关我事儿。
2、至于题主说的几千和几万。这个可以参考海龟交易法则的观点。不要看做固定金额,看做比例,比如说有10万,单笔亏损2000元。和100万,单笔亏损1万元。后者绝对值要大,但是比例从2%降低到1%了。账户的波动性不会增加,反而会缩小。
在交易的过程中,这也算是一种量化的思维习惯。一切都是相对性的。亏1%不会让你破产,即便是连续回撤,达到25%上的幅度,也很困难。当亏损了,不要说,我亏了10000元,而是想,我亏损了1%,这样能好受很多。
3、归根到底,是对自己的模型有信心,这个东西是根本性的。其实具体的涨跌、盈亏,都是虚的。我这么说,可能有点要风度不要温度的感觉。但实际情况就是这样。盈亏这东西,来了,去了,有了,没了,你控制不住,过眼云烟,如梦似幻。昨天还在账上,今天就没了,找谁说理去?行情瞬息万变,更多行情分析与及时操作可联系本人梦琴点金指导v信;mqdj889
需要明白,盈亏是结果,而模型的运作是过程。过程决定了结果,你控制不了结果,但能控制过程。所以单纯地做好自己的过程控制,结果会自然而然地发生。如果聚焦于结果,反而手忙脚乱,做不对过程,那么都没用,这就好比打网球,运动员的核心要点是自己的技术要领是不是到位,而不是盯着记分牌,盯,也盯不出分数来。
控制好自己的注意力,投放在该在的地方,不要投放在没用的地方。不关注,不起反应,所以就没感觉。就我个人梦琴而言,我可能很久很久才看一次自己的账单,对于自己账户里有几个钱,根本也不太清楚,只能大概地说最近是在增加还是在减少。这是不是有点难得糊涂的意思呢?因为这个数字啊,即便知道了,也对操作没啥影响。
如果有完善的交易系统,并坚决执行,就能保证永远不踩雷吗?不能,扫雷总有盲区。严格的风控,只能保证你不被炸死,但挨炸,有时是躲不开的。
怎样提高心理承受力,前面已经说的很多了。经历的多了,也就麻木了,表面上看是这样,但不能真的麻木。我们都知道交易是有风险的,什么叫有风险,就是早晚你得发生亏损,而且没有次数限制。你不能对风险麻木,也不能对发生的亏损麻木。亏损代表你错了,这就是你的错,怎可麻木对待?
需要麻木的是什么?是浮亏,或亏损后的焦躁心态。你得认清一个现实,亏损是正常的,和盈利一样正常。说一个人,连续一百笔交易没有被止损,或者连续盈利,这算好事吗?对于账户来说是好事,但与对这个人的交易状态来说,就不一定是好事,后面总会发生问题,而且多数是大问题。道理很简单,如果连续盈利,尤其像日内,或者周期比较的短的快速交易,这说明当下策略适应当下的市场节奏。但市场只要一变,你能不能跟上节奏变化就是个问题。出了问题,结果就是亏损,这是正常的。行情瞬息万变,更多行情分析与及时操作可联系本人梦琴点金指导v信;mqdj889
亏损只要在交易系统所限定的幅度内就可以,亏就亏了。就像皮鞭说的,盈利,最好也在你系统的预期之内。这里不是说要系统限定一个盈利幅度,也不可能限定。只是说最后的获利了结,都是按照策略计划严格执行的结果,也许能出在最佳位置,也许发生了盈利回撤,无论什么样的结果,都是符合预期的。只要按策略执行。维辛,梦琴点金小写首拼加两个8一个9
本文由梦琴点金mqdj889供稿,本人解读世界经济要闻,剖析全球投资大趋势,对原油、黄金、白银等大宗商品等有深入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