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情难测,被套是一个极其常见的问题,这里本人总结了几个套单的解决办法,希望对大家能够有所帮助,同时我还是要再一次的提醒广大投资者:做单过程中一定要带止损!带上止损,我们可能会因为判断错误而扫损,但是一旦出现套单,那么紧随其后的就是扛亏损、锁单、割肉,就算解套,我们也不能奢求能够获利解套,最后的损失比当初的扫损反而要多出很多。锁仓是下下之策,如非万不得已,希望大家不要轻易尝试,一定要记住,投资,首先要学会控制风险,才能保证利润。下面为大家奉上解套技巧!
断持仓,巧解套
1、轻度套牢的投资者,可以利用反弹行情解套出局,或者逢高减仓;
2、高位套牢的投资者,也可以作出逢高部分减仓的操作,这样在下一波的行情当中可以占据心理和资金上的主动;
3、温馨提醒:做单严格带好止损止盈,控制仓位。
套单如何解套:
1,如果套牢时,所买入的价格处在高位必须立即止损;
2,如果所买入的价格处在中位,可以依据当时的情况暂时观望,以求的解套离场或者逢高减仓降低损失;
3,如果所买入的价格处在低位,则不必急于止损,应该黄金下跌企稳之后,在重要的支撑位敢于低位补仓,摊薄成本,在接下来的反弹行情中将高位套牢的仓位一同救出来。
析趋势,等时机
1、如果所买入的价格的处在上升趋势,则不必止损,耐心地持有一段时间,必然会解套,甚至2、如果所买入的价格处在平衡震荡趋势中,也不必立即止损,耐心等待该币种进入震荡循环高位,一旦解套或者损失很小的时候,应该果断离场出局。
3、如果所买入的价格处在下跌趋势,一旦确认下跌趋势已经形成,应该立即止损,决不能患得患失心存幻想。任何的迟疑和犹豫,都有可能换来深度的套牢难以自拔。
市场无非就是多空的交易,非多即空,非空即多,多空的博弈其实是利润的二次分配,也是财富的重新规划,要么在盈利中狂欢,要么在止损中消失。人们常常习惯关注或者支持那些与自己观点相同的意见,其实讨教别人并不是为了改善自我,只是找一个可以依靠的对象,借一个可以歇息的肩膀,仅此而已。
回想过去,往往是赚钱的单子心慌,亏钱的套单难慌,上锁的单子无数个,解出的概率却渺茫。做股票的时候帐户绿的像油菜地一样,做黄金的时候帐户红的跟战场似的,真正的盈利是思路改变的时候,真正的翻倍是遵守规则的时候,疯狂往往会让淡化风险,谨慎常常错过时机,市场只有两种人很难让利润持续,一种头脑发热,另一种则是过渡谨慎。
伍旭霖:止损篇-【常见止损误区】
止损的目的是在投资者进行了错误决策后及时终止可能带来的损失。但是在实际操作中,出于人类对损失的本能逃避,大多数投资者往往在面对损失时会出现拖延、逃避和慌乱,对止损产生种种认识误区。
误区一:损失可以“拖”回来
投资者在出现损失时,往往会优柔寡断,心存侥幸,放弃执行止损计划,希望通过拖延来等待行情的扭转,把损失“拖”回来。特别是在损失巨大时,会因为心理上难以承受,希望通过拖延来减小损失幅度。这是*交易中最难以克服也是最常见的心理误区。事实上,任何一笔交易都有最佳的止损时机和止损位置,一旦错过,不仅不能挽回最初的损失,还有可能导致巨大损失。尤其是在逆势操作出现损失的时候,更应该当机立断,严格执行止损,这就是所谓的“不怕错、只怕拖”。
误区二:频繁止损,越止越损
大多数初入*市场的新手,在因为不及时止损而遭受损失后,一般都会吸取教训,严格制定止损原则。但出于“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的心理,往往容易走入另一个极端,就是因为对市场的不熟悉及交易的不自信,设置止损时没有规律,频繁损失,频繁止损。这种误区的危害也是巨大的,无论资金量有多大,没有哪个账户可以承受长期的亏损,更严重的是,当资金量越来越少时,投资者可能会逐渐失去分析和交易的自信心,总是在止损和不止损之间犹豫徘徊,难以制定和执行合理的止损计划。
要防止这种情况出现,投资者应在交易任何一个品种之前,首先熟悉其市场规则和价格波动特点,并根据不同的品种制定不同的止损策略和止损位置。
误区三:止小损、亏大钱
一部分投资者在具备一定交易经验后,往往会过高估计自己的止损能力,在止损中陷入“止小损、亏大钱”的误区。例如,当损失在10%以内的时候能够及时理性的止损,可是当损失超过50%的时候却不愿止损。在行情激烈的时候,投资者会出现判断和决策上的混乱,无法及时下达止损指令,而一旦错过了预设的止损位置后,又难以执行止损。损失无论大小,只要达到了预先设定的位置,都应该毫不拖延的立即执行。止损的效果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投资者的自律能力,只有严守纪律及时止损,才能在交易中不断提高投资能力。
每一天都是新的开始、新的契机,但若不能放下昨天的遗憾,就难以托起今天的希望,而成功的速度就取决于对错误和伤痛修复的速度,最短的时间修复,就能在最快的时间踏上新的征程,也就能最快的速度摆脱失败。 以上文章由伍旭霖v,亻言wxlds802独家编撰,部分内容摘自网络资源,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有危险,投资者据此操作,危险自担,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