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虚拟货币的代表比特币,在日本作为一种新的支付手段,被越来越多的商家所接受。然而,随着比特币的普及,使用者数量增多却让结算时间越来越长。
要解决问题,围绕比特币分叉的风波随之而起,局面一度混乱。其实,分叉问题与比特币独特的运营模式关联甚大。
比特币的运营模式
比特币和法定货币体系不同,无需金融当局的维持,也不存在管理者利用中央服务器对交易进行集中化管理。
在比特币网络中,所有交易记录全部公开,数据全部共有,参与者还能随时检查,因此,数据的公正性得以保障。
实现比特币网络以上特点的,是其基础技术区块链的“工作量证明”共识机制。
区块链将交易数据打包成区块,随着时间戳的加盖一直持续下去。假设在某个时点,老王给老张转了币,在这个时间点上,还存在许多其他的交易。区块链会把这段时间内发生的所有交易转账等记录一起打包在一个区块上,无数区块则堆积成链。
由于数据记录由全网参与者共同完成,因此,区块链的历史记录无法被篡改。在比特币区块链网络中,每隔约十分钟就会产生一个新区块。比特币网络在这种机制下,便保证了交易的公正性。
在新区块诞生时,需要用某种高难度计算对之前区块中的数据进行检证,而第一个算出正确结果的计算机会在得到新块记账权的同时,得到系统派发的比特币作为奖励。
完成这样的工作,需要强大的计算力,我们将其称为“工作量证明(PoW)”。
目前作为奖励的比特币数量为12.5个。以2017年7月28日为时间基准,1BTC≈2700美元,每十分钟将会产生33700美元,大约四百万日元的价值,而计算力强者将得到这笔财富。
每十分钟发奖一次,一天下来,就会有144次得奖机会。而检证计算,其实每次也就改变部分条件即可算出答案。
人们将这种为求比特币奖励而展开的激烈运算角逐类比于淘金,并形象称为“挖矿”。而参与者自然而然就成了“矿工”。
如果有人想改变区块链中的内容,他需要将之前所有区块的计算重新来过。要完成如此庞大的运算几乎不可能,所以区块链上的数据难以篡改,而进一步可认为,比特币区块链是一种以矿工运算得奖竞争方式保证公平公正实现的机制。
另一方面,要保证挖矿的顺利进行,不仅需要采用专门计算机,还需要在运行装置和制冷设备上耗费大量的电能。因此,能做挖矿这行的人,也是不太多。
顺带一提,比特币的发行上限是2100万个,给予矿工的挖矿奖励每四年将进行减半。
2009年挖矿之初,奖励为50个比特币,之后是25个,从2016年7月开始减少为12.5个。发行时间预计2140年结束。
比特币的分裂问题
下面来看比特币分裂的问题。
在比特币区块链网络中,一个区块的大小是1MB。理论上讲,处理交易的能力为每秒7笔。但随着用户增多,交易量增大,交易拥堵问题日益凸显。
于是,扩容问题浮出水面。从8月1日开始,将可能实施被成为“硬分叉”的扩容操作。
硬分叉会强制性地从原有区块链上分枝出容量更大的区块,形成与之前完全不同,不具备交易兼容性的新链。
据观察,中国矿工,他们占比世界最大挖矿份额,对硬分叉的支持呼声渐高,而另一方面,也有人认为处理交易能力较高的矿工容易形成某种算力垄断。
其实,2016年,硬分叉事件已在以太坊区块链网络发生过。
当时,由于以太坊系统的薄弱问题,在遭受攻击后导致了大量资产损失,为了挽回局面,少数运营者决定实施硬分叉。
对此,有人认为就算情况特殊,但更改历史仍有违常理,所以他们坚持使用旧版以太坊。关于硬分叉的这个决定,在某种程度上,埋下了些许隐患。
而在这次比特币的分叉中,也有人提出分离区块内部分数据,同时不改变区块大小,增加信息处理空间的方案,但也没能达成统一的态度。日本国内,为防止分叉带来的问题,很多交易所已准备在8月1日停止相关交易。
像比特币网络这样,虽然与当下的金融秩序截然不同,无需中央管理者运营,但在分叉问题上存在分歧也是着实耐人寻味。
最终,是矿工势力压倒一切,还是全靠参与者凭信任交易维持系统正常运行,在比特币的未来之前,横跨着巨大的歧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