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我们以金融奇才乔治.索罗斯的一次演讲总结作为本文开篇词:经济历史是由一幕幕的插曲构成的,它们都是建立于谬误与谎言,而不是真理。这也代表着赚大钱的趋途径,我们仅需要辨识前提错误的趋势,顺势操作,并在它被拆穿之前及时脱身。
索罗斯作为金融市场大师级人物,他的这段总结是十分沉痛的,赚大钱的最好途径竟然是建立在错误与谬论之上的趋势。多少带了很强的讽刺意味。那市场的行情走势到底是如何的呢?我们以白银和原油作为对象,简单举证几个案例,可以感受一下行情的波动是否真实的反映了事实。
案例一:2017年美联储2月议息会议到3月15加息前后,市场预期和白银的走势
第一阶段:2月2号,美联储符合市场预期,按兵不动没有加息,白银在上涨至3880附近。
此时市场预期:美联储在3月份不可能加息,白银一路上行,盘中突破4000点,阶段性高点上涨至4087。
但是后期事实印证,美联储3月加息了,可见市场预期未必能反映未来的事实。第一阶段38804080的上涨,是错误预期所导致的行情,走错了。
第二阶段:3月初,白银突破4000点,美联储众多官员出来讲话,表示美联储可能在近几个月加息,关键是美联储主席耶伦言辞非常鹰派,表示有可能加息,此时市场预期:美联储可能在3月加息,而且会快速的连续的加息。行情在一夜间风云突变,单日跌幅达3.5[[%]]。行情快速猛烈的下跌,可以看成是市场的自我纠错,对前期错误预期的急速调整。
第三阶段:美联储2月没有加息,白银在3880点,市场在预期3月美联储可能加息之后(还不确定),回到了3880点,回吐了市场认为没有加息时候的涨幅,是正常的纠错机制。但是市场预期美联储会快速,甚至连续加息。白银迅速击穿了3880,议息会议前最低点到达3750,多跌了130点。
但是后来的事实表明,美联储并没有连续快速加息的意愿,说明市场的预期是错误的。
第四阶段:美联储在3月15号,加息25个基点,但基本否定了连续加息,或者加息4次以上的可能,表明市场认为美联储会非常鹰派的预期是错误的。白银在当天晚上,从3750直线飙升到3880,回到了2月议息会议后白银上涨的启动点,可以看成是行情对"美联储会非常鹰派"的错误预期的修正,是市场的纠错机制。
小结:从2月2号美联储议息会议时候的3880,到现在的3880,点位还是那个点位,但是行情已经走过了一个轮回,如果投资者提前知道美联储会在3月加息,绝对不会参与38804080的上涨行情;如果投资者提前知道美联储不会连续快速的加息,也不会参与38803750的下跌走势,白白浪费了两波盈利机会。我们只需要知道市场的预期就已经足够了,预期的对错、最终的事实如何,并不重要!
案例二:2016年11月30,减产协议达成前后到目前,重油的行情走势
第一阶段:自去年6月份开始,市场就在热烈讨论OPEC国家达成减产协议的可能。市场主线逐渐转移到1月份刚刚解除制裁的伊朗。伊朗是OPEC第二大产油国,在解禁之后,增产动能强劲。伊朗的态度,将直接决定减产协议能否达成。在第一阶段,2016年9月17日,伊朗总统鲁哈尼称,伊朗支持任何稳定或改善油价的举措。市场对达成减产协议的预期快速升温,重油从2150一路飙升到2550(美原油4553美元/桶)。
第二阶段:2016年10月伊朗产量录得自今年1月国际制裁解除以来最大单月增幅。伊朗为了能够在月底的减产细则会议上获得更多的筹码,把"官方产量"拉高了21万桶/日,9月末伊朗积极寻求减产豁免权。市场对减产协议达成的预期非常悲观,行情一路下跌,跌去了第一阶段的全部涨幅。(后来证明减产协议还是达成了,这波走势可以看做修复"伊朗积极参与减产协议"的预期,也可以看成是"减产协议不会达成"的错误预期)
第三阶段:2016年11月30,OPEC达成8年以来的首次减产协议,而且和非OPEC国家达成减产协议,油价一飞冲天,重油从2300飙升到2800点(美原油4756美元/桶)。这波上涨,可以看做是:市场对减产协议预期失误之后,行情的快速补涨,当两个协议都公布完之后,行情就此开始陷入了震荡。
第四阶段:进入2017年,OPEC和俄罗斯开始执行减产协议的具体计划。油价始终保持55美元/桶的高位,就是对减产协议刺激油价保持乐观的态度,会逐渐改变世界原油的供需局面。但是,市场数据显示,美国页岩油生产商在快速扩大产能,填补了减产协议的减产份额,而且伊朗和俄罗斯背后在偷偷增产,最后连最为坚定减产支持者沙特也开始增产。市场预期的"减产协议将改善供需关系的情况"没有出现,行情出现了崩盘似的下跌,修复前期减产协议达成时候的涨幅。
小结:从去年9月至今,原油市场的走势,可以看出,减产协议达成与否,固然可以影响行情走势的。但是行情并不一定是未来真实的情况,行情反映的,是市场心里的未来,即市场预期。
通过这两个案例,可以看出行情走势的自我修复,永远行走在预期和事实之间。其实何止是行情,世界经济也是在自我发展、求证、困境、修复、重建的过程中,周而复始。比如世界经典的几大经济学理论,在当时看来,是经济发展的圭臬!不可动摇的准则!但是从当今的角度来看,却又充满了漏洞和悖论。
《国富论》奠定了亚当.斯密经济学之父的地位,主张国家不要干预经济,而是让经济自由发展,让价格机制自发地起作用。每个人都会自动按照价格机制根据自己的利益去做事,这样经济自然就会发展了。
斯密的思想统治了资本主义世界达150年之久,直到1929年开始的大萧条。
此时股市暴跌,企业倒闭,人民失业,社会一片萧条。这只看不见的手,却没能挽救世界经济与水火之中。经济学上的另一个重要人物出现了,他提出了,要用看得见的手,去帮助经济走出泥潭,他就是素有"战后繁荣之父"称谓的约翰.梅纳德.凯恩斯!从此各个国家就在干预市场经济的道路上,越走越远,越陷越深。世界经济从自由贸易的"无形的手"向国家调控"有形的手"转变。
国家干预市场经济,越来越频繁。布雷顿森林体系解体之后,世界完全进入了法币系统,国家和个人信用创造了大量的资金流,国家干预市场的能力也越来越强。特别是经济危机的时候,各国央行作为流动性的提供者,变得比历史任何时刻都重要,美联储更是扮演了全球最后贷款人的角色,各国终于在滥发货币的道路上,越走越远。
2007年,次贷危机之后,各国大力干预全球经济,纷纷注水释放流动性,全球经济体系再次面临严峻的考验,人们审视世界金融体系,重拾1962年,米尔顿.弗里德曼发表的《资本主义与自由》所提出的观点,应该严格控制货币供给量,经济发展多少,货币就应该增加多少,通货膨胀就能得到很好的抑制。
不过世界现在又在讨论,弗里德曼的理论,也未必是对的。应验了那句老话:世界永远不变的,就是一直在变化。
我们用我们认为正确的理论管理全球经济,可是这些理论在后世看来未必是对的。我们在自己认为正确的道路上,一路狂奔,可是未来不一定是我们想想的模样。风来了,猪都能飞上天,股价从10元涨到100,又从100跌到10块,猪还是那头猪,但是我们已经可以从里面发掘资金翻10倍的机会!我们明明知道房价有泡沫,作为理性者,我们应该冷眼旁观,这样我们就避免了风险,却也绝对不会获得泡沫破灭前的超额收益!
真相真的很重要吗?未必!重要的是市场的想象,即预期!我们唯一能做的,就是跟着市场预期走,在预期调整之前,脱身离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