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投資不要指望一夜暴富,應該有一個妥當盈利的長期投資心態。在進行投資的時候,我們首先要做的是要把風險控制在最低。如果風險連你本身都不能承受,那你又何必去做投資呢!有些投資者從未認真體系地學習過投資理論本領,也沒有進行過任何模擬訓練,乃至連最起碼的投資根本知識都不明確,就貿然的進入現貨市場,進行投資,其資金帳戶的貶值將是肯定的。另有投資者一旦發現市場價格大幅跳動,就不假思索大膽入市,每每因此被套牢,乃至爆倉。總有投資朋友找到鄭洛惜抱怨說之前的的老師帶虧損嚴重,就開始懷疑這個市場懷疑所有老師,覺得老師都是故意想讓投資者虧損,對於這些,我只想說,葉千霖盡自己最大的能力去幫助投資者,問心無愧。投資有風險。入資需謹慎
在美聯儲三月份決定加息之前的幾個星期,FOMC的官員們就已經在市場上廣泛發言,讓市場普遍預計3月份加息的概率很高。他們在諸多公開場合發表鷹派評論,使得債券投資者和交易者們都提前為加息做好了準備。不過,現在的情況似乎和3月份有些不同,隨着6月14日美聯儲政策決議的日子越來越近,美聯儲的官員們似乎還沒有對2017年很快第二次加息達成共識。
一、美聯儲向來在短期利率變動上搖擺不定
美聯儲在2015年和2016年間的政策性敘述方面搖擺不定,短期利率走向和市場價格預測之間的差距很大。在他們看來,這種差距好像是一條不可逾越的鴻溝。他們謹慎的觀點使得升息從2016年年初的預期升息三次,縮減到了實際只加息了一次。
美聯儲的短期利率變化決定是根據當時市場的大環境決定的,一旦國外經濟動蕩、政治局勢動蕩、國內經濟突然下行以及一些突發的事件,這些都會使得美聯儲改變短期利率路徑。
現在,美聯儲自2016年12月到2017年3月已經加息兩次,6月份還會不會繼續加息呢?尤其是在美聯儲鴿王耶倫掌權,在美國第一季度經濟增長僅有1.2[[%]]的背景下,6月再度加息確實不得不讓人感到懷疑。
二、經濟增長疲弱、通脹放緩,鴿王耶倫決斷艱難
多年來,在利率市場上,投資者默認鴿王耶倫會采取一切手段來延長加息周期,並且不斷的上移勞動力市場的目標。市場看來,美聯儲對薪資的關注是年內三次加息預期的主要原因。可實際上,如果單純只看美國的勞動力市場就決定升息,未免太過偏執。
在當前市場上,利率市場上顯示美聯儲6月的加息概率仍然高達80[[%]],正是美國勞動力市場不斷向好,薪資上漲的原因。不過,隨着第一季度經濟增長的疲弱,以及最近兩個月令人失望的核心通脹數據,市場確認美聯儲6月加息一定加息,恐怕為時尚早。
過去幾個月債券市場價格的變化也值得我們投資者留意。3月份和4月份十年期債券價格不斷走高,而收益率更是下跌了45個基點,對於本來預測6月份美聯儲升息的投資者來說,債券市場收益率的不斷下降,給他們造成了巨大的損失。
三、地緣政治局勢緊張,美聯儲不能忽略的因素
當前的政治局勢依然存在很大的不確定性。美國總統特朗普和他的親信深陷通俄門、敘利亞局勢、朝鮮局勢依然十分緊張,這些問題也會給美聯儲升息帶來阻力。當然市場也存在一些潛在的風險,近來穆迪下調中國評級,中國市場還會不會出現,如此前那樣經濟放緩的憂慮呢?這也是個未知數。
對於當前全球緊張的政治局勢,美聯儲是難以忽視的。美國國會和聯邦調查局對俄羅斯與白宮關系的調查已經主導了各大媒體的頭條新聞,並引發了國會議員的紛爭,甚至有議員建議彈劾特朗普總統。
市場依然十分期待政府的減稅改革,商業投資者期待政府的基礎設施建設,這些都需要特朗普政府來實現。隨着特朗普政府的民眾支持率不斷降低,這些財政刺激計劃還能夠按時實施嗎?
【葉千霖-黃金後期走勢操作建議及解套】
黃金4小時圖,布林帶開口縮攏跡象明顯,上軌下行,中軌與下軌向上,K線受布林帶上軌壓制;MACD指標零軸上方死叉向下,綠色動能柱放量,KDJ指標交叉向下發散運行。
1270美元附近做空,看向1260美元,止損於1275美元;
1260美元附近做多,看向1270美元,止損於1255美元;
【葉千霖-白銀後期操作建議及解套】
白銀4小時圖,短線顧比均線走攏,長期顧比均線向上發散運行,表明銀價短線風險偏空,新一輪買點將出現;MACD指標零軸上方死叉向下,綠色動能柱放量,KDJ指標向下發散運行。
17.5美元附近做空,看向17.2美元,止損於17.6美元;
17.2美元附近做多,看向17.5美元,止損於17.1美元;
本文作者:葉千霖 QQ1251459030 微信是iphone28
投資者寄語:葉千霖是一個穩健的人,那麼激進的你難以與我的投資理念契合的話,就請不要打擾,我不希望你因為固執己見在我手上虧損,我難以接受。如果你處於逆境想改變想回本,只要你有誠意,我也會誠心幫你想辦法。不屑者可一笑而去,緣聚緣散,人生的得與失其實都在你的選擇!
文章聲明:本文由資深分析師葉千霖獨家策劃發布(以上建議,僅供參考,轉載請注明出處;葉千霖溫馨提示,投資有風險,入市需謹慎;以上僅代表葉千霖個人觀點,不作操作依據,風險自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