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讀:金融市場似乎確信,美國企業和消費者信心最近高漲的情況,很快將反映在「硬數據」上,例如GDP增長率、企業投資、消費支出和薪資水準等。但經濟學家和政策制定者則不是那麼確定了。他們的懷疑是否正確,對美國和世界經濟都非常重要。——安聯首席經濟顧問伊爾艾朗
樂觀情緒提振經濟 水能載舟亦能覆舟
特朗普當選美國總統使得經濟樂觀情緒增強,因為他承諾將積極執行解除管制、減稅和改革,以及加強基礎建設的政策。共和黨在參眾兩院均占多數強化了這種樂觀情緒,因為特朗普看來不會像美國前總統奧巴馬那樣,在位期間多數時候受癱瘓施政的政治僵局困擾。
企業和消費者信心大增反映美國人一種根深柢固的心理假設:解除管制和減稅總是可以解放那種促進變革、有助成長的創業精神。
當然,情緒可以向好,也可以惡化。一如特朗普的「親商」立場可以提振信心(甚至可能過度提振),國家領袖若「反商」也可能損害信心。因為情緒可以影響實際行為,情緒變化可能造成深遠的影響。
在凱恩斯開創性的著作《就業、利息和貨幣通論》中,提到「動物本能」(animal spirits),說這是「人性特質,使得我們大部分的積極行為,無論是在道德、享樂或經濟方面,都是源自自發的樂觀情緒,而非計算過後的預期。」
領導通用電氣公司(GE)20年的威爾許(Jack Welch)便是一個好例子:他曾表示,他自己的許多重大商業決定「源自直覺」,並不仰賴分析模型或具體的商業預測。
但是,情緒有時無法準確反映實際經濟情勢和前景。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席勒(Robert J. Shiller)證明,樂觀情緒可能促使投資人推高資產價格至偏離經濟基本面的離譜水準,造成所謂的「非理性榮景」。投資人或許能撐住這種資產價格頗長一段時間,但信心和情緒的經濟作用也僅此而已。
雖然美國主要股價指數屢創新高,但市場對特朗普勝選的樂觀反應迄今並未反映在「硬數據」上。預測經濟表現的人,至今也只是略微上修他們的成長預測。
股票投資人看到「動物本能」強勁,試圖搶先在股市反映樂觀的經濟前景,這並不令人意外。畢竟他們的投資作業就是必須展望實體經濟和企業界的發展,而無論如何,他們認為如果自己的預期改變了,可以迅速調整投資組合的頭寸。
特朗普政策若光說不練 恐拖垮全球經濟
但投資在廠房和設備上的公司便不是這樣:它們往往必須看到政策宣示開始轉化為具體的政策,才會改變自身的行為。但實際政策拖延愈久,政策宣示對經濟活動和所得的刺激作用愈弱,消費者愈是必須動用儲蓄,才能將樂觀情緒轉化為實際的購買行為。
正是在這種情況下,美國經濟期待特朗普政府公布可靠的施政時間表,期望看到政策宣示轉化為具體可行的計劃。雖然政治磋商和妥協往往需要時間,特朗普的政策次序可能令情況變得更不確定。特朗普政府決定先推動醫療改革,但這問題非常複雜,也可能引發激烈的政治對立,或將導致當局損失必要的政治信譽,因此難以執行市場期待的那種財政改革。
即使經濟數據確實有起色,好景也可能無法持久,除非特朗普政府可以藉由教育改革、學徒計劃、技能訓練和勞動力再培訓之類的措施,增強美國的長遠生產力。特朗普政府也必須自我節制,避免采取貿易保護措施,以免破壞生產者和消費者共同仰賴的、錯綜複雜的跨國價值鏈。
如果顯著增強的美國經濟信心無法轉化為強勁的硬數據,以致人們對經濟成長和企業盈利的預期落空,金融市場的信心可能重挫,引發市場波動和資產價格大跌。果真如此,美國可能失去經濟成長動力,拖累整個全球經濟,尤其是如果這種經濟困難促使特朗普政府采取保護主義措施的話。
目前美國有相對強健的基礎去促進經濟成長。事實上,特朗普政府藉由刺激經濟中的動物本能,已為民間部門擔起重任、振興經濟奠定基礎。但當局必須有更多作為。除非特朗普政府能與國會通力合作,將激勵市場的意向迅速轉化為妥善的行動方案,滯後的硬數據可能拖累信心,造成重大阻力,引發遠非僅止於金融波動的效應。
也許,你看過太多,經曆太多,你要的我相信絕對不是一夜暴富,那是騙小孩子的把戲,長久並且穩定的盈利才是根本,想明白了,考慮清楚了,那麼就來一起在市場博弈,這是一個彎腰都可以撿到金條的地方,這也是一個轉身就可以灰飛煙滅的戰場。期待你的加入尉少論金(薇.信wslj564335)(長按可以複制)佛渡有緣人,我帶有心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