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子是用来住的,不是用来炒的”。这句话的历史意义在于,它颠覆了过去两届政府的政策逻辑。这些年房地产都被当作支柱产业,被政府用来拉动经济。
1990年在日本房地产泡沫顶峰的时候,日本整个国家的住房价值相当于该国当年GDP的200[%];2006年美国房地产泡沫顶峰的时候,美国整个国家的住房价值相当于该国当年GDP的160[%]。中国在去年年中,此数值已经突破250[%],这还没有包括在建住宅和囤地的价值。
在流动性泛滥、金融资产回报越走越低的今天,不动产有其升值的理由。但是记住,房地产业有周期,房地产周期往往和货币周期有密切的关联。一线城市在价格反弹时可能更快、更猛,不过笔者不相信在流动性主导的下行周期中,一线城市和三线城市的房价走势能够彻底分割。
这些年金融都被当作撬动GDP的杠杆,被政府用来稳增长。我认为,这种政策模式已经一去不复返了。“防风险”提得比“稳增长”还重要,这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历史上是前所未有的,房地产的好日子可能也因此过得差不多了。
这几年中国房价飙升,很多人赚到了钱,也有不少踏空的。除了那些经济能力不足的,踏空的人往往是相对高学历,喜欢分析的。
如果从理性分析的眼光看中国的房地产,无论从供需还是从库存,无论从人口结构还是从可承受能力看,担心油然而起。
如果将中国的房价和世界其他地方比较,称其为泡沫,一点也不过分,但是房价却长升长有。理性分析从出发点上就错了!
在中国,我们头上的那片瓦不是被用来住的,而是被用来炒的。这些年来它的金融属性远远超过其居住属性,所以低租金回报、高空置率都不是问题,投资者志在投资回报。
这些道理长远来讲都不错,但是需求不等于有效需求,有居住需求但是买不起房子,那种需求就不是有效的。
再看看住宅空置率以及周边的农地,有些说法其实是似是而非的。更重要的是,房地产有周期,房价可上可下,有长远的需求并不代表房价只升不跌,或跌完不会再升。欧美国家在城镇化过程中,房价也有过起起伏伏。
中国房地场市场也曾有过周期。九十年代海南房地产市场集体烂尾、本世纪初上海政府需要提供户口和抵税来消化库存,就是两个例子。由于“房子用来住的”的权威性和防范金融风险的迫切性,货币政策恐怕不会像过去几年那样朝令夕改,除非国内外形势出现巨大变局,货币政策趋紧是一个不可逆转的大趋势。
事实上,人民币利率在过去一年升得比美元利率还快,直到最近联储是光说不做,人民银行是只做不说。
去年年初,国开行十年期债券利率为3.1[%],年底是3.7[%],现在已经涨到4.3[%]了。国开行债券是类主权债,基本上被看成零风险。
如果零风险资产的回报已经达到4.3[%],银行为什么还要以4.5[%]借出按揭贷款呢?银行同业票据利率也同样大幅上涨。
中国房地产市场什么时候下跌呢?无法预测时间点,毕竟流动性仍然十分充裕,资金成本长期偏低,其他投资渠道并不畅通,老百姓把砖头当作图腾那样崇拜着,地方政府和地产商也在玩游戏。
如果你刚刚入市,来找我,我教你;如果你已经身在其中却并不理想,来找我,我拉你;如果你已经在这个市场摸爬滚打却遍体鳞伤,来找我我帮你。不能保证你一夜翻仓发家致富但希望能细水长流,汇聚江海,用心做事,态度做人,希望能成为良师益友。套单的朋友,如果止损点位已经过了,行情已经反转,就没必要再去硬抗。不要因为一次的失误影响你的心情,小损一单安全离场,盯准目标或将力挽狂澜。解单和应急补救不是一句两句能说的清楚,不同仓位不同点位策略不尽相同,本文不作一一阐述,可详询。
在机会面前:聪明人永远是宁可抓错,决不放过!
文/唯心论金(WXLJ8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