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生龙,凤生凤,老鼠的儿子会打洞”,阶层固化的问题可谓由来已久却又历久弥新。近日一则“清华北大毕业的父母买不起学区房”的消息,再次引发了人们对于阶层固化问题的重新思考。
如今,提到阶层固化,房子是无论如何也绕不开的一个话题。房本俨然已经成为阶级上升的敲门砖。其实,父母们对学区房趋之若鹜确实无可厚非,因为这可能是仅存的为数不多的阶层上升通道。在官二代,富二代的群体挤压下,留给普通孩子的机会实属不多。但凡有一丝希望谁也不愿意轻易放弃。而这也正是中产阶级焦虑的很大一部分原因所在。
何况,新一轮限购大潮来势凶猛,强烈冲撞着大家本已脆弱的心灵。有了之前限购后房价反而越限越涨的经历,人们再不敢相信所谓的经济学原理,反而更加相信残酷的现实。再不买永远买不起,曾经以为是开发商为了推销虚张声势,这么多年过去,才发现开发商才是最诚实的人,后悔当初没听开发商的话。如今,新一轮限购已然悄悄开启,我们又可以看到排队买房的新闻了。
经常看到有文章说国外租房的人比比皆是,很多人更是一辈子都租房住,租房还是买房只是一种生活方式的选择而已。现实情况真的是这样吗?当然不是。没有房子,即便你是清华北大毕业,你的孩子也依然进不了你认为的好学校;没有房子,你的孩子甚至连入学资格都岌岌可危;没有房子,你就始终“漂泊”在路上。资源和权力从来都是动态的,自古以来就是如此。当全国的精英都聚集在北上广深,谁能获得更多的优质资源,决定谁才能最终脱颖而出。这些优质资源,包括学区房,但最终指向教育。
动辄千万的学区房让人望洋兴叹,贵族学校一年十几万的学费也是让很多父母焦头烂额,普通人是焦虑的,中产也是焦虑的,每个阶层的人都在为实现阶层的上升而殚精竭虑,未来,这种对于资源的竞争只可能会更加激烈。
站在金字塔顶端的精英从来都是少数,虽然少数精英对于社会发展的推动作用有目共睹,但是精英阶层却并不能保证社会的持续增长。因为他们为了保护既得利益,往往会设置种种壁垒最终阻碍社会发展,就像著名的“挤公交”理论,没上车的都希望能挤上去,成功挤上去的那个总希望立马关门,早就忘了一秒钟之前他也属于没上车的那个。
“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是所有底层人的共同理想,这种理想在社会流动性好的时代不是没有可能,但是如果身处社会流动性紧闭的时代,这一梦想就变得可望而不可即了。在此我们有必要了解一个经济学术语“代际相关系数”。代际相关系数,是衡量社会流动性的重要指标,包括收入的相关系数,社会地位的相关系数、教育水平的相关系数等。通常这一系数在0-1之间波动。如果相关系数为1,意味着上一代的收入完全决定了下一代人的收入,这样的社会阶层固化相当严重;如果相关系数为0,意味着下一代的收入和上一代丝毫没有关系,这样的社会具有高度的流动性;如果相关系数为-1,则意味着如果父母是社会中的最高收入者,那么子女将是社会的最底层。当然这种情况大概率只会出现在革命的特殊阶段,正常情况下,两代人的收入总会存在一定的相关性。这也解释了一个人成功所需要的几个要素:基因、家庭出身、社会环境、自身努力以及运气。如果一个人的收入和社会地位全靠基因和家庭,而不是靠自己的努力,那么他就失去了自己积累人力资本的动力,这样的社会也就变成了缺乏活力的社会,变成了一个固化的社会。
回过头来看中国改革开放三十多年的历程,前十年,发财靠胆子;第二个十年开始,发财靠路子;第三个十年,发财靠老子。官二代、富二代以及越来越多的啃老族的出现,是对于这一现象最好的证明。
科学技术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加速了阶层固化的进程,人与人之间的贫富差距越来越大。正如“马太效应”告诉我们的那样,富有的让他更富有,贫穷的让他更贫穷。你能够占有或者使用的资源越多,你所拥有的财富和时间也就越多,虽然我们不愿相信这个残酷的现实,但是却不可否认这种两级分化的倾向已经日益严重。社会的新生力量已经不能够像父辈那样拥有大把机会去顺利实现阶层的上升,就业的压力和婚姻的压力让他们不堪重负,与其和看不见的未来垂死挣扎,不如放弃抵抗,和现实和解,甘愿进入“下流社会”的行列。只留下那些焦虑的中产还在苦苦挣扎。
其实阶层固化并不可怕,比阶层固化更加可怕的是一个阶层上升通道的封闭。哀莫大于心死!聊以*的是,绝对的公平从来不曾存在,过去不存在,现在不存在,将来也不会存在。唯有让自己变得更优秀,才能成为脱颖而出的那个“颖”,从而有机会跻身上流社会。
笔者文杰点金(w信 jackL995 )是金融投资分析师,从事金融行业多年,研究国际局势和热点事件。金融领域博大精深,每天行情波折不断,我所能做的就是用我多年的研究经验,给大家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