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笔者了解,博鳌亚洲论坛2017年年会分论坛上,中国人民银行行长周小川表示,全球实施多年量化宽松货币政策之后,本轮政策周期已经接近尾声,即货币政策不再像过去那样宽松。
当下的房地产调控政策已经进入了“三认+三限”时代,即认房认贷认离,限购限签限价。银行对于房贷收紧也产生了连带反应,最新消息显示,工行、建行等16家银行的北京分行一致决定缩小首套房贷款优惠利率,最低折扣由9折调到9.5折。由此,掌握着房地产“生杀大权”的信贷利率是否会提升?中国的货币政策又将何去何从?
银行信贷为房地产雪中送炭
据笔者了解仅2017年前2个月的房贷数据,总额依旧高达1万亿,而2009年全年的房贷才1.7万亿。房贷增速不可谓不惊人。据央行公布数据显示,2016年新增人民币贷款12.65万亿元,创下历史纪录,其中45[%]都是以个人住房按揭贷款为主的中长期贷款,新增社会融资规模17.8万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12.8[%]。
某种程度上,宽松的货币政策成为了楼市繁荣的催化剂。据笔者了解本轮房价上涨的源头即是2014年9月30日,央行全面放松房地产信贷。尽管各地此前放松房地产相关政策,对房价上涨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但宽松的货币环境仍是房价上涨最坚实的基础。
笔者认为,宽松货币导致楼市泡沫并非预期后果。货币政策不是万金油,不要认为量化宽松可以治好每个国家的不同疾病;经验表明,当货币政策宽松的话,很可能会导致更高的通货膨胀,或者导致某些资产泡沫,金融市场或者房地产市场,或者其他资产泡沫。
积极的货币政策是通过提高货币供应增长速度来刺激总需求,在这种政策下,取得信贷更为容易,利息率会降低。因此,当总需求与经济的生产能力相比很低时,使用扩张性的货币政策最合适。
消极的货币政策是通过削减货币供应的增长率来降低总需求水平,在这种政策下,取得信贷较为困难,利息率也随之提高。因此,在通货膨胀较严重时,采用消极的货币政策较合适。危机一触即发。
在1989年5月开始,日本货币政策发生逆转。日本央行连续3次提高贴现利率,在一年多的时间内,日本银行利率从2.5[%]上调至海湾战争前夕的6[%]。这首先刺破了股市泡沫,股价大跌致使几乎所有银行、企业和证券公司都出现巨额亏损,公司破产也导致其拥有的大量不动产涌入市场。随着日元套利空间缩小,国际资本开始撤逃。加之日本政策*“地价税”政策,规定凡持有土地者每年必须交纳一定比例的税收。种种因素叠加之下,最终刺破了日本房地产市场的泡沫,日本房地产经济全面崩溃。
尽管中国房地产市场难言危机,但泡沫仍然存在。从2014年9·30开始持续一轮又一轮的“刺激”。楼市的未来走向还要看信贷的潮水会不会继续。
货币政策走向难言紧缩
笔者认为在执行多年量化宽松货币政策之后,在全球,很多国家已经放弃了流动性。虽然货币政策制定当局已经开始紧缩,但这仍是一个渐进的过程。
此前,中国、美国几乎同时发出货币收紧信号。3月16日,中国人民银行上调了7天、14天和28天的逆回购操作利率。这是自1月底、2月初中期借贷便利(MLF)和央行逆回购操作中标利率上调10个基点之后,央行再次将逆回购和MLF中标利率上调10个基点。同日,美联储宣布加息25个基点,联邦基金利率从0.5[%]至0.75[%]调升到0.75[%]至1[%]。这也是美联储3个月以来第2次宣布加息。
对此,笔者认为,宽松的货币政策将难以为继。自2014年末至今持续的降准降息做法在今年将不会继续。至于货币政策是否会趋于收紧,目前仍未出现明显信号。总体来看,今年仍将保持稳健中性的货币政策,不会出现明显降准降息。同时也不会立刻提高信贷利率。因为时机并未完全成熟。
笔者并不赞同宽松周期到达尾部的判断。如果非要做一个明确的判断,那么全球“极度宽松货币政策”的力度正在减弱,但它的走向应当是“正常宽松”,而且5年之内看不到“中性”,更看不到“紧缩”。
耶伦在提及美联储货币政策走向时一再明示或暗示市场:加息只是要把货币政策从“极度宽松状态”变为“正常宽松状态”。除了美国之外,其他发达经济体均未跟随美联储加息,而依然保持着“极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德国、日本和中国——这几个以实体经济为本的国家,其实体经济都将面临来自美国的压力而收缩,所以经济下行压力巨大。在这样的情况下,德国、日本都不会放弃宽松货币政策
货币于国民经济不可分割,与中国经济的关系密切,在整个国民经济体系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和作用。对于货币政策释放,对中国经济影响你是如何看的?
笔者经常专注研究国际形势以及各国之间的动态,对原油,天然气,白银,铜以及微盘、普洱茶发售等有深入的研究,如果你做单不顺被套单、锁单或投资经常资金缩水,那么你可以多重视本人的文章。
添加:jcf1712获取每日投资获利资讯,行情走势分析,交易策略指导。投资有风险,操作需谨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