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刘德伟(中国民生银行研究院研究员)
自1979年建交以来,中美双边经贸关系迅速发展,特别是2001年中国加入WTO以来,双边贸易额每年以20[%]左右的速度增长。近40年来,中美双边贸易额从1979年的不足25亿美元猛增至2016年的5194.9亿美元,增长了200多倍。截至2016年,美国是中国第二大贸易伙伴、第一大出口市场、第四大进口来源地;中国是美国第一大贸易伙伴、第三大出口市场、第一大进口来源地。随着中美双边贸易关系越来越紧密,两国之间的贸易不平衡也愈益显现出来。据美国商务部统计,2016年美国与中国双边货物进出口额为5785.9亿美元。其中,美国对中国出口1157.8亿美元,占美国出口总额的8.0[%],提升0.2个百分点;美国自中国进口4628.1亿美元,占美国进口总额的21.1[%],下降0.3个百分点;美国对中国贸易逆差3470.4亿美元。
中国对美国存在巨额贸易顺差,根源在于双方经济结构的差异,即美国工业在GDP中所占的比重仅为20[%]左右,而中国工业在GDP中所占的比重高达40[%]左右;美国服务业在GDP中所占的比重高达80[%]左右,而中国服务业在GDP中所占的比重仅为50[%]左右。
与此同时,中美贸易不平衡问题是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产生的。20世纪90年代以来,在经济全球化与区域经济一体化并行发展的趋势下,国际生产组织方式发生了深刻的变革,一个最终产品并不是完全在一个国家或地区生产完成,而是被分为研发活动、产品定位和设计、投入要素的供给、制造(或者服务的提供)、分销和支持及售后服务等诸多环节,并分散在最有效率和成本最低的国家或地区完成。东亚各经济体只承担相关产品的特定环节,零部件等中间产品按工序在东亚各经济体之间流转,最终产品销往世界各地。其中,美国主要聚焦于研发、品牌、销售等附加值最好的生产性服务业领域,而日本、韩国主要聚焦于核心零部件的生产,并在中国与东盟加工组装成最终产品销往包括美国在内的国际市场。这意味着,最终产品的“国籍”变得越来越模糊,中国仅仅是东亚区域生产网络的枢纽,一方面从东亚地区进口大量零部件,另一方面向美国出口最终产品。因此,全球化使商品拥有多重国籍,中美贸易不平衡是多边问题,就东亚与美国之间的贸易失衡而言,从“属地”来看,东亚对美国的贸易顺差主要来自生产链末端的出口国——中国;从“属权”来看,东亚对美国的顺差来自参与东亚区域生产网络的所有国家或地区。
当前,世界经济已经进入后国际金融危机时期的深度调整阶段,携手推动全球经济再平衡已经成为世界各国的共识,转变发展方式和调整经济结构将成为世界经济新常态。当然,全球经济再平衡并非机械的再平衡,而是应该放在促进世界经济健康、稳定、可持续增长的大背景下来进行,并通过加强合作的方式综合解决,否则,失去经济发展的再平衡是毫无意义的。在世界经济新常态背景下,以全球经济再平衡为导向的经济结构调整不仅要求美国,而且要求东亚各经济体改变以往的经济发展方式,促进各经济体内部及彼此之间高效、顺畅的全球价值链联接,推动全球价值链发展和合作进程,促进亚太地区可持续、包容和平衡的经济增长。
本文由上海黄金交易所(由国务院批准,国内唯一允许做黄金白银交易的平台)[山河霸金]独家策划【微信2818721524】转载请注明出处。投资有风险,入市需谨慎。金、银、油等产品套单锁单操作不理想可与本人沟通交流。